第2章 内阻外来
范仲淹与包拯在这片土地上日夜操劳,却未料到更大的风波将至。
地方乡绅们对“方田均税法”的***愈发激烈,他们暗中煽动部分无知百姓,在集市、村落等地散布谣言,声称新政会让土地肥力流失,庄稼绝收,还会触怒土地神灵,降灾于众人。
一些被蛊惑的百姓纷纷聚集在官府门前,要求停止新政。
范仲淹见状,不顾安危,挺身而出,站在高台上向百姓疾呼:“乡亲们,吾等推行新政,旨在均赋税,富国库,而后可兴水利、办义学、赈灾荒,此皆为利民之举。
丈量土地只为公平税负,断不会有伤农害农之事。”
其声情并茂,眼神坚定且诚挚,不少百姓听后开始动摇。
但那些豪族岂会善罢甘休,他们买通了一群地痞流氓,伪装成百姓,在人群中故意寻衅滋事,试图冲击官府。
包拯闻之,亲率衙役赶来,其黑面如铁,目光威严,大喝一声:“尔等休得放肆,若敢作乱,定不轻饶!”
同时,他迅速指挥衙役将为首的闹事者擒获。
可朝中弹劾范仲淹与包拯的奏章也如雪片般飞来。
参知政事王拱辰在朝堂上言辞犀利地奏道:“陛下,范仲淹、包拯在京东路行事乖张,强推新政,致地方骚乱,民心惶惶,实乃扰民之策,望陛下明察,速令停止。”
殿内不少大臣随声附和,一时间朝堂议论纷纷,仁宗面露犹豫之色。
范仲淹与包拯得知后,赶忙回朝面圣。
范仲淹奏道:“陛下,新政初行,遇阻在所难免。
地方骚乱乃是豪族蓄意挑拨,臣等己在极力安抚百姓,且京东路黄河水患治理己有成效,方田均税亦渐入正轨,赋税有所增加,皆为实证。”
仁宗微微点头,却未即刻表态。
包拯则呈上在京东路搜集的豪族暗中破坏新政的证据,说道:“陛下,此乃诸般恶行之证,若因些许波折而废止新政,恐难抚忠臣义士之心,更会让大宋错失图强之机。”
仁宗仔细翻阅证据,心中己有计较。
与此同时,陆尘与林婉在江湖中的探寻也有了新发现。
他们查到那股暗中针对新政的神秘势力与一个名为“暗影盟”的组织有关,且此组织在江湖中与多个门派有隐秘交集,似乎在谋划一场更大的阴谋。
他们将消息告知了范仲淹与包拯。
范仲淹意识到,新政的推行不仅是朝堂之事,更与江湖局势相互关联。
他与包拯商议,决定一方面在朝堂上继续据理力争,争取仁宗对新政的坚定支持;另一方面,借助陆尘等江湖豪杰之力,深入调查“暗影盟”,以破其阴谋。
陆尘与林婉召集江湖好友,顺着线索追查“暗影盟”巢穴。
他们穿越山林,渡过河流,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处隐秘山谷发现其踪迹。
那山谷西周峭壁林立,谷中迷雾缭绕,机关重重。
陆尘等人小心翼翼地潜入,却被“暗影盟”的暗哨察觉,刹那间,喊杀声西起。
陆尘长剑出鞘,剑如游龙,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林婉身姿轻盈,施展轻功,在敌阵中穿梭,不时出掌攻击。
他们的好友“妙手神偷”苏影和“巧手鲁班”秦羽也各展其能,苏影凭借高超的轻功与敏捷的手法,偷窃敌人武器,扰乱其阵脚;秦羽则以机关暗器巧妙应对敌人的攻击,为众人创造机会。
一番苦战之后,他们虽未能彻底捣毁“暗影盟”巢穴,但成功获取了部分重要情报,得知“暗影盟”与朝中某些大臣勾结的更深内幕。
陆尘等人带着情报迅速返回,将其呈给范仲淹与包拯。
朝堂之上,范仲淹手持情报,义正言辞地揭露那些大臣与“暗影盟”的勾结恶行:“陛下,此等不忠之臣,为一己私利,勾结江湖恶势力,妄图破坏新政,若不惩处,何以正朝纲,何以安民心?”
仁宗见此情形,龙颜大怒,当即下令严惩涉案大臣。
经此一事,新政在京东路得以继续稳步推行,且其他地区见朝廷决心坚定,也逐渐开始效仿。
然北方边境局势却因新政的推进有了新变化。
辽朝听闻大宋内政革新,国力渐盛,心生忌惮,遂在边境增兵屯粮,虎视眈眈。
消息传至汴京,仁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范仲淹主张派能臣前往边境,与辽朝进行外交斡旋,同时加强边防军备,以防不测。
他举荐了富弼,称其有勇有谋,能担此重任。
包拯则建议整肃边境军队,清查可能存在的奸细,确保军事机密不被泄露。
富弼领命后,星夜兼程赶赴边境。
他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不仅关乎大宋边疆安宁,更关系到新政的未来走向。
到达边境后,他先视察军营,鼓舞士气,接着与辽朝使者展开谈判。
富弼在谈判桌上不卑不亢,言辞恳切:“辽宋多年修好,实乃两国百姓之福。
我大宋新政,只为富国强民,无意挑起纷争。
若辽朝愿维持和平,大宋亦愿在贸易往来等方面给予优惠。”
辽朝使者却态度强硬,提出诸多苛刻条件,要求大宋割让土地、增加岁币等。
谈判陷入僵局之时,陆尘与林婉也来到了边境。
他们利用江湖渠道,探查到辽朝内部其实也有分歧,部分将领渴望战争以获取军功,而一些文臣则主张和平共处。
陆尘将此消息告知富弼,富弼心生一计。
他一面在谈判桌上拖延时间,一面暗中派人联络辽朝主和的文臣,向他们剖析战争利弊。
同时,他又在边境展示大宋军队的严整军容和先进军备,让辽朝不敢轻易妄动。
在富弼的斡旋与陆尘等人的协助下,辽朝最终放弃了部分苛刻要求,双方达成了新的边境协议,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
然而新的阴谋正在一步一步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