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海关危局
吴三桂立于城头,身姿挺拔如松,戎装猎猎作响。
可此刻他眼底翻涌的,不是戍边将领的肃杀,而是现代社畜林宇的茫然无措——不过是熬夜改方案时打了个盹,怎么就穿越成了明末吴三桂?
城头旌旗猎,旌旗蔽日。
吴三桂望着关外茫茫原野,耳旁响起的却是系统提示般的记忆:明朝末年,政治***、民不聊生,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崇祯帝急诏吴三桂进京勤王;关外后金虎视眈眈,多尔衮野心勃勃,山海关成了三方博弈的绞肉机。
“报——京城急诏!”
快马嘶鸣打破沉思,信使滚鞍***,呈上染血的诏书。
吴三桂指尖发颤,历史的车轮还是碾过来了。
崇祯帝多疑猜忌,这勤王诏看似器重,实则是逼他放弃山海关天险,一旦出兵,后金必趁虚而入,李自成也可能抄后路,可抗旨不遵,又会落下逆臣骂名。
“先稳住。”
吴三桂深吸口气,现代职场锻炼出的冷静派上用场。
他一边命人以 “筹备粮草、整肃军备” 为由拖延,一边带着亲兵巡视防线。
行至校场,却见乱象丛生:士卒衣衫褴褛,兵器锈迹斑斑,几个将领凑在一起私语,眼风扫过他时,藏着几分不屑。
“大人,军饷又被克扣了,弟兄们怨气重……” 一个小校咬着牙告状。
吴三桂心中一凛,这和历史记载的明末军队***如出一辙。
他顺着线索追查,竟揪出将领与文官勾结***的铁证。
“拖下去,斩!”
校场上,吴三桂手起刀落,血溅三尺。
士卒们先是惊惶,继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他借势登台,用现代军事理念激励士气:“咱们守的不是一座城,是中原百姓的活路!
日后练新式阵法,赏银翻倍!”
台下群情激昂,初步稳住军心。
夜幕降临时,陈圆圆一袭素衣踏入帅府。
她眉眼含愁,却强作欢颜:“将军这般操劳,妾身……” 吴三桂望着她,想起历史上陈圆圆被掠的悲惨结局,暗下决心护她周全。
交谈间,陈圆圆说起山海关百姓因战乱流离,“若能设粥棚、修民舍,民心定能归附。”
这温柔建议,让吴三桂眼前一亮 —— 得民心者得天下,现代社会的治理经验,或许能在这乱世生根。
三日后,祖大寿的车马驶进关城。
这位白发苍苍的舅舅,既是明朝宿将,又与后金有过纠葛。
中军帐内,祖大寿泼冷水:“你那些 ‘散兵线’‘火力集中’,老夫听不懂,打仗靠的是血气!”
吴三桂却不慌,带他看改良的火器:把火绳枪改装,缩短填药时间;用现代力学调整弩箭射程。
试射时,箭如雨下,精准穿透百步外靶心,祖大寿瞳孔骤缩,半晌才道:“你小子…… 鬼才!”
变故却在深夜突袭。
多尔衮的信使翻墙而入,金银珠宝堆成小山,“王爷说了,归降大清,封王爵,享不尽荣华。”
吴三桂盯着烛火,忽尔笑了:“回去告诉多尔衮,我吴三桂,守的是汉家河山。”
待信使走后,他却连夜修改布防图 —— 故意露出 “粮草不济、军心不稳” 的破绽,用假情报给后金挖陷阱。
更棘手的是李自成。
探子来报,起义军前锋己过居庸关。
吴三桂翻着历史书般的记忆,深知李自成进京后会迅速腐化,可当下,起义军如洪水猛兽。
他派死士混入义军,打探行军路线;又在山海关外设下铁蒺藜、陷马坑,把现代军事防御玩出花样。
站在城头,夜风扯动战袍。
吴三桂望着天际将明的曙光,知道这只是开始。
明朝的猜忌、后金的兵锋、义军的呐喊,都在推着他走向未知。
但手握现代知识与历史预判,他要在这乱世棋局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不为降清,不为复明,只为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晨雾中,山海关的旗帜猎猎作响,新的一天,新的博弈,正式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