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议室的暗涌“致远” 科技的十六楼会议室里,
中央空调的出风口正无声地吐出冷气,但这丝毫没有驱散室内的燥热。长条会议桌的尽头,
CEO 张启明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扫过在座的二十多号人,
终停留在 PPT 投影上那行加粗的标题 ——“启明星计划:智能家居的下一代革命”。
“各位都清楚,” 张启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过去三年,
我们在智能家居领域一直处于跟跑状态。小米的生态链、华为的鸿蒙互联,
已经把市场教育得差不多了,但真正能实现‘全场景无感交互’的产品,至今是个空白。
启明星计划,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林薇坐在会议桌中段,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收紧。
她面前的笔记本上,已经画了三版中控系统的草图,
从最初的 “语音优先” 到现在的 “环境感知触发”,
每一次修改都凝结着她过去半年的思考。作为市场部最年轻的项目经理,
她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 不仅仅是证明自己不是靠运气坐上这个位置,
更是为了守住心里那点不甘。三年前她从浙大计算机系毕业,放弃了字节跳动的算法岗,
一头扎进了致远科技的市场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她放着 “技术铁饭碗” 不要,
偏要去 “伺候客户”。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想做的不是敲代码的工具人,
而是能让技术真正落地、被用户捧在手里的产品设计者。这半年来,
她带着团队做的三个小项目都超额完成了 KPI,但在公司元老眼里,
她始终是那个 “需要再历练历练” 的新人。“所以,谁来牵头这个项目?
” 张启明的问题像一块石头投入水面,瞬间打破了会议室的平静。几乎是同时,
右手边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张总,
我认为启明星计划与我们组正在推进的‘智慧家庭中枢’项目高度契合。
” 秦昊微微前倾身体,衬衫袖口露出的手表是江诗丹顿的传承系列,低调却昂贵。
他是市场一部的负责人,在致远待了八年,手上出过三个爆款产品,是公认的 “顶梁柱”。
秦昊调出自己的 PPT,
语速不急不缓:“我们组已经积累了 1200 户家庭的使用数据,
对用户痛点的把握更精准。而且我跟供应链的王总沟通过,
核心芯片的采购周期可以压缩到 45 天,这比行业平均水平快 20%。
” 他的话里没有一句贬低别人,却处处透着 “舍我其谁” 的底气。林薇深吸一口气,
指尖在笔记本上划过最后一道弧线。她知道自己不能等,哪怕秦昊的资历和资源都比她强。
“张总,我有不同想法。” 她的声音清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秦经理的经验很宝贵,但启明星计划的核心是‘打败性’,而不是‘延续性’。
”她快速切换到自己的演示页,
屏幕上跳出一张用户行为图谱:“我们调研了 300 个智能家居用户,
发现 87% 的人抱怨‘指令繁琐’—— 喊‘打开灯光’要先喊唤醒词,
调温度要记住设备名称。真正的无感交互,应该是系统预判需求,
比如根据光线变化自动调光,根据心率数据调整空调风速。这需要重新搭建算法模型,
而不是在现有框架上修修补补。”会议室里静了几秒,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张启明看着屏幕上的图谱,手指停止了敲击:“有点意思。林薇,
你这个‘预判式交互’的技术可行性如何?”“需要研发部配合优化传感器算法,
但技术路径是通的。” 林薇立刻回答,“我们已经跟算法组的陈工初步沟通过,
他认为……”“技术路径通不代表落地能成。” 秦昊打断她,语气依旧温和,
“林经理可能忘了,去年研发部那个‘自适应推送’项目,就是因为算法优化超期,
最后不了了之。启明星计划投入至少五千万,公司赌不起试错成本。”这话戳中了要害。
林薇的脸微微发烫,却还是挺直了背:“试错成本恰恰是创新的必要投入。
如果永远只做‘稳妥’的事,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
没有火花,却藏着暗流。张启明看着两人,忽然笑了:“都有道理。这样吧,内部竞标。
秦昊,林薇,你们各带团队,两周后提交完整方案和预算,谁的方案更能说服董事会,
谁就负责启明星。”散会时,林薇走在人群后面,听见有人议论:“肯定是秦经理啊,
林薇太嫩了。” 她攥紧了笔记本,封面的棱角硌得手心发疼。
走廊尽头的玻璃窗映出她的影子,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职业装,
跟周围西装革履的同事比起来,确实像个 “新人”。但她心里有团火,烧得正旺。
第二章:看不见的战场竞标启动的第二天,林薇把团队成员叫到了小会议室。
市场部的工位是开放式的,说话稍不注意就会被隔壁组听见 —— 现在,
她必须习惯这种 “隔墙有耳” 的日子。“我们只有两周时间,分三个板块推进。
” 林薇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李哲,你带两个人做用户画像深化,
重点挖 25-35 岁新婚家庭的需求;王玥,你负责竞品分析,不止国内的,
把谷歌 Nest、苹果 HomeKit 的底层逻辑都扒清楚;我跟技术部对接,
搞定算法框架和预算明细。”李哲就是之前说的小李,他推了推眼镜:“薇姐,
秦经理那边…… 昨天下午已经去研发部‘串门’了,我听见他们在聊传感器选型。
”王玥皱起眉:“他们组的老张刚才还来借我们上周的调研报告,说‘参考参考’,我没给。
”林薇早有预料。秦昊在公司八年,人脉盘根错节,
研发部、供应链、甚至财务部都有他的老部下。她拿起笔在三角外画了个圈:“他们有资源,
我们有速度。从今天起,所有文件加密,讨论去茶水间最里面的角落,
手机开会时统一收起来。” 她顿了顿,看向李哲,“你跟研发部的人熟,
想办法弄清楚他们现在的技术瓶颈,尤其是传感器的响应延迟问题,这是我们方案的关键。
”李哲点头应下,但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林薇没多问,
她知道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压力 —— 秦昊的团队待遇好、晋升快,不少人私下里都在观望,
要是她输了,团队成员很可能被 “拆分重组”。接下来的三天,林薇几乎住在了公司。
白天泡在研发部的实验室,晚上带着团队在会议室改方案。
老周的实验室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这位头发花白的研发元老总爱泡浓茶,
实验室里永远飘着一股茶多酚和电路板混合的味道。“小林啊,不是我不帮你,
传感器延迟的问题确实棘手。” 老周用镊子夹起一个微型芯片,对着灯光看,
“现在用的毫米波雷达精度够,但响应速度慢;换红外传感器吧,又容易受环境光干扰。
秦昊那边要的参数,是我们三个月前的测试数据,参考价值不大。
”林薇看着实验台上散落的芯片,心里有点急:“周工,能不能想想别的办法?
比如算法补偿?”“可以试试,但需要大量数据训练模型。” 老周放下镊子,
递给她一杯浓茶,“你们市场部不是有用户行为数据吗?越细越好,
最好能精确到每秒的动作轨迹。”这提醒了林薇。
她立刻让李哲整理过去半年积累的用户行为日志,光是原始数据就有 500G。
团队熬了两个通宵,把数据清洗、标注,
提炼出 “起床 - 洗漱 - 做饭” 等 12 个生活场景的行为特征。
当林薇把数据交给老周时,老周难得露出了赞许的表情:“这数据够扎实,我让算法组试试,
三天后给你结果。”然而第二天,李哲突然脸色苍白地找到林薇:“薇姐,
我们整理的用户数据…… 好像被人动过手脚。” 他点开后台日志,
“昨晚有个陌生 IP 登录了我们的共享文件夹,删除了三组关键场景的数据。
”林薇的心沉了下去。公司的内网权限管理很严,能拿到他们文件夹权限的,
要么是 IT 部,要么是…… 秦昊那边的人。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能恢复吗?
”“IT 部说备份文件损坏了,可能要重新整理。” 李哲的声音带着哭腔,
“那三组数据是我跟王玥盯了两天两夜才弄好的……”林薇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
我们重新来。这次数据存本地,加密后只有我们三个人能看。” 她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
秦昊比她更懂职场规则 —— 有时候,毁掉对手的努力,比自己做得好更有效。当天下午,
公司内网的八卦板块开始出现匿名帖子。标题很隐晦:“新人经理为抢项目,
深夜带男同事‘加班’,关系不一般哦~” 下面附了一张模糊的照片,
是林薇和李哲凌晨在会议室讨论的背影。虽然没明说名字,但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
王玥气得发抖:“这明显是造谣!我们要不要举报?”林薇看着帖子,手指冰凉。
她知道这种谣言最恶心,越解释越像掩饰。“不用。” 她关掉页面,“我们越在意,
对方越得意。把精力放回方案上,用结果说话。”但她低估了谣言的影响力。
下午去财务部对接预算时,原本态度和善的刘经理突然变得公事公办:“林经理,
你们的预算明细太粗糙了,这个‘算法优化费’怎么解释?需要附详细的技术说明,
否则我这边批不了。”林薇愣住了。同样的预算模板,秦昊那边昨天就通过了。
她咬了咬牙:“我现在回去补,半小时后给您送来。”走出财务部,她在走廊遇见了秦昊。
他身边跟着两个下属,正笑着说什么。看见林薇,秦昊停下脚步,笑容温和:“林经理,
听说你那边遇到点小麻烦?需要帮忙的话,随时开口。”那语气里的优越感像针一样扎人。
林薇扯了扯嘴角:“谢谢秦经理关心,我们自己能解决。”看着秦昊离开的背影,
林薇忽然想起入职时前辈说的话:“职场里的战争,从来不止在明面上。” 她深吸一口气,
转身走向楼梯间。她需要给大学师兄打个电话 —— 那位在中科院做智能算法研究的师兄,
或许能帮她弄到更权威的参考数据。第三章:裂痕与坚守师兄很给力,
当天晚上就把一份国内顶尖实验室的传感器测试报告发了过来。
报告里提到的 “多模态融合算法”,正好能解决老周说的延迟问题。
林薇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夜带着团队调整方案,
算法框架从 “单一传感器触发” 改成了 “红外 + 毫米波 + 声音” 三模融合。
“这样一来,响应速度能提升 40%,环境抗干扰性也更强。
” 林薇在白板上画着流程图,眼里有了光,“老周说只要算法框架定了,
他们能在三周内完成初步测试。”李哲和王玥都松了口气,连日来的阴霾似乎散去了一些。
“薇姐,这个方案肯定能赢!” 李哲的语气里终于有了信心。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天一早,
李哲没来上班。林薇给他打电话,没人接;发微信,只回了一句:“薇姐,对不起,
我今天有点事,请个假。”林薇心里咯噔一下。她隐约觉得不对劲,让王玥去打听,
才知道李哲昨晚被秦昊叫去吃饭了。“听说是秦经理给李哲画了饼,说只要他‘识时务’,
项目结束后就推荐他去供应链当主管,薪资涨 30%。” 王玥的声音里满是愤怒,
“而且秦经理还暗示,要是林薇输了,我们团队很可能被解散,到时候大家工作都悬。
”林薇靠在椅背上,闭了闭眼。李哲家境不好,父母常年生病,
他一直想找个更稳定、薪资更高的岗位。秦昊太懂怎么打动人的软肋了。她拿起手机,
给李哲发了条消息:“我知道你有难处,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理解。
但如果你还愿意回来,我们的方案需要你。”消息发出后,石沉大海。整个上午,
林薇和王玥都在硬扛,原本三个人的工作压在两人身上,效率明显慢了下来。
中午去茶水间打水时,她听见隔壁桌在议论:“听说林薇团队的核心成员被秦经理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