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名门世族齐聚一堂,男客女眷各执一席,中间由一纱帐隔开。
场上参赛的马匹和装备己按主客场地,东西两列一字排开,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济远侯夫人站在高台上,她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最终落在了楚堇的身上。
眉头微蹙,侧身问侍女:“那位红衣少年是何人?
为何眉眼这么熟悉?”
“回夫人,此人是燕国公府的二公子。”
“楚堇?
那个弱不禁风,终日靠喝汤药吊着的楚堇?”
惊讶之余不觉多看了两眼,倒是和他哥世子楚珑有三分相像。
只见楚堇翻身上马,左手持仗,右手套着缰绳,阳光洒在楚堇锦鸿色的外袍,像是阳光在他身上镀了一层金边。
头发没有照例束成冠,而是被一根简单的同色发带束起,随风飘扬,更添几分不羁。
他俯身轻轻拍了拍“追风”的颈项,这匹从边疆带回来的战马,似乎能感受到主人的激动,蹄下不安地踏动,鼻孔中喷出热气。
感受到了济远侯夫人探询的目光,他微微点头致意。
随着一声锣响,珠球忽掷,月仗争击。
“追风”如一道银色的闪电破风疾驰,偃月形的球仗精准地击中鞠球的右下方。
没有额外的传递,鞠球便向着球门飞去,只是角度往球门左侧微微偏出。
就在席上的看客都以为这杆要以出界无效收尾之时,千钧一发之际,那球路却带着旋转往右下曲偏。
嘭,刚好越过球门,击中门后的球毯。
哇!
女眷席上那些出身名门的淑女们,再也不似平日里端庄持重,脸颊早己泛起淡淡的红晕,绸扇遮面也难掩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有的女子轻捂着胸口,似乎是为了平复那激动的心情;有的女子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讨论着楚堇的英勇和俊逸。
“姗姐儿,你看,那就是燕国公府的二公子楚堇,真是俊眉星目。”
开口的是京北吏部员外郎何家的大小姐,何卓佳。
因为母亲是永宁伯的亲妹妹,顾也算得上是永宁伯府的表小姐。
“哦,只听说他棋艺出众,没想到这击鞠倒也打的不错。
不知道捶丸、射柳又当如何?”
另一位身着淡黄色褙子的少女,乃永宁伯府嫡小姐梁姗瑛。
此时正左手拿着桂花糕,右手迫不及待地寻食盒里酥记的芋头饼,因口中糕饼还未咽下,声音囫囵不清,甚是可爱。
“姗姐儿啊,你下个月也及笄了,也该让舅母给你寻个教养嬷嬷好生学习下规矩了。
不然你这贪吃鬼,怕是也嫁不出去了。”
说着打掉食盒里乱翻的小肉手,打趣道。
“好表姐,你要是恨嫁,我立刻喊人套车去佛光寺给你求个签,保佑你和场上那位国公府二公子早结连理。”
外人只晓得永宁伯府嫡女出落得亭亭玉立,琴棋书画更是样样精通,哪儿晓得这尖酸起来倒也不落下风。
“你快别打趣我了,国公府公子我可不敢高攀。
喏,看那边儿。
大名鼎鼎的林汐儿眼睛都快长到楚堇公子身上了,哪里轮的上我。”
随着表姐绸扇指的方向,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映入眼帘。
是的,隔着数十丈依旧能感受到一身华服,珠翠满身。
林汐儿的皮肤并不白皙,带着些许黄气,五官平淡,眼睛不大,鼻梁也不挺,嘴唇略显厚实。
她的身形圆润,膀大腰圆,与时下流行的纤细之美相去甚远。
然而,她似乎对于打扮自己却有着极高的热情,总是试图用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来弥补自己容貌上的不足。
只见她的发髻高高挽起,插满了金光闪闪的簪子,每一根都镶嵌着璀璨的宝石,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铃铛声。
耳垂上挂着两个大大的金耳环,耳环配有红珊瑚坠子,几乎要触及她的肩膀。
颈上更是戴着一条粗大的金链,链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翡翠无事牌,显得格外沉重。
随着楚堇再中一筹,林汐儿兴奋地站起来为其打气呐喊。
使得裙摆随之展开,露出精美的绣鞋。
鞋子上绣着碧色的莲花图案,每一朵莲花的花瓣上都镶嵌着细小的珍珠,与她的衣裙相得益彰。
金光闪闪的首饰和华丽的衣衫让她显得格外耀眼,但她的容貌却在这金光中衬得更加平淡。
“林汐儿……是那个莱州府府尹的女儿?”
梁姗瑛拿不准的问。
“对啊,听说那个府尹还是捐来的。”
“捐来的?”
场上呼喊声此起彼伏,梁姗瑛也不由得加大了嗓音。
“嘘!
小点声儿,小祖宗。
捐官是好听的吗?
林家乃莱州巨贾,奈何不满商贾贱级,一心跻身朝堂。
倒也一路捐官至知府。
后逢吉安侯夫人过世,吉安侯府债台高筑,便娶了林家女续弦,成了吉安侯夫人,那便是林汐儿的姑母。
当然其父也借势成了莱州府尹。”
“原来如此,表姐,你怎如此八面玲珑?
什么消息都知道!”
早慧如姗瑛,夸起人来小嘴也像是淬了蜜。
“还不止呢?
你听说过名震教坊司的乐正大人林知晨吗?”
“就是那个擅长音律的即墨优伶?
据说一曲《红笺记》引得长公主青睐己久。”
梁姗瑛虽少出府走动,但长公主好伶人的风流逸事在后宅也流传颇深。
“正解!
那是她表哥!
所以你知道林汐儿为何不可小觑了吧。”
“那没得办法了,表姐,你只能换个心上人啦!
没关系,只要你不向我母亲告状,无论何时你找到心仪之人,我都定去佛光寺给你求个上上签!”
说完嬉皮笑脸躲开何卓佳气急败坏扔过来的绸扇。
浑然不知,场上的焦点楚堇公子早己翻身下马,将“追风”交给了随从,跨步入了席。
……明月初上,刚从东南沿海巡盐结束奉诏回京的燕国公和世子楚珑一进城门,就被醉仙楼底下的人群堵得难以继续骑行。
人群的中间围着一个花白胡子的说书先生。
“那日击鞠大会参赛者共一十有二,皆是京城中的佼佼者,他们或是出身显赫,或是技艺超群。
但在楚堇公子面前,却都显得黯然失色。
最终便是那燕国公府的著名的“弱枝”,自幼体弱多病的二公子连得六筹,旗开得胜。
所谓不鸣则己,一鸣惊人。
如今谁人能忘却那红衣黑发少年郎?
自此,燕国公府二公子楚堇,名震京城。”
说书先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