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古伊氏,今安泽县城,被称之为文韬武略、饱学多才、侠肠义胆的孙晋,其夫人在茅屋里顺利产下一个婴儿。
孙晋本名荀晋,大晋国的中军元帅荀林父是他的先祖,他是晋国名将荀庚的五世孙。
孙晋为何姓“荀”却更姓为“孙”,其中必有原因。
原来大晋国的东南疆域确定沁河之西一带。
沁河之东的今长治市的屯留,古称“留吁”,长治、长子古称“铎辰”,潞城、襄垣,古称“潞氏”。
总之,晋东南一带皆为赤狄占据。
春秋时代,朝政无序,弱肉强食,争战不息。
盘踞在晋东南的赤狄屡屡进犯晋国的东南边城伊氏。
晋景公命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几十万大军在古伊氏(今安泽)屯兵驻军,以此为前敌指挥部东进铁血上党,不到两年时间只杀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灭赤狄大军于留吁、潞氏、铎辰,如今的晋东南的长治、晋城一带尽归晋国版图。
荀林父为晋国灭赤狄立下不世之功。
晋景公赏荀林父狄臣千室,在助他建功之地古伊氏(今安泽)落地生根,繁衍子孙。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荀氏豪门家道中落后,赤狄后辈难忘灭族之恨,向荀氏家族复仇暗杀的事件从未停息,荀氏后代只得隐姓埋名,因“荀”与“孙”几近同音,将“荀”姓改为“孙”姓,以避赤狄复仇雪恨,这也是后来的“荀况”史书也称他“孙况”的前世今生的来历。
荀况的出生本来也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母亲也经十月怀胎,腰酸腿困,妊娠反应,撕心裂肺的孕育阵痛。
荀况伴随着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他出生的九月九日这天,太阳还是这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些星星。
但是古往今来,大凡圣人诞生、帝王出世,必有神话传说,不然的话,他们就不是帝王,也不是圣人,人类的“造神”运动,演绎不断,神乎其神。
传说老子是太上老君转世,一生下来就是白胡子白眉毛,一副不同凡相的仙风道骨;孔子是其父与其母野合而生,因为是私生子,他刚出生就被遗弃荒山野岭,然而天佑圣人,虽弃养野外,马上就有凤凰来仪,猛虎喂乳保驾护身。
在荀子之后出生的神龙秦始皇、斩蛇起义的汉太祖刘邦、游过地府的唐太宗李世民、西天取经的金蝉子唐僧、一统中国的宋太祖赵匡胤,哪一个不是神话满满,神仙附体,非同常人。
按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连他本人都不信天命,不信鬼神,他的身世应该没有神话,没有传说。
但是惯于造神的封建社会,有神话却是见怪不怪,没神话反倒是荒诞不经。
荀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旷世大儒”,被他的学生在《尧问》中称之为连孔子都比不上;被谭嗣同、梁启超称之为中国两千年治国理论皆出于“荀学秦政”;被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称之为“后圣”;被开国领袖毛泽东称之为“儒家左派”,荀子自然也不能没有神话,这个神话居然有板有眼,甚至还有事例与实物为证和应验。
荀子的神话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一首流传至今。
信不信由你,却听笔者与你娓娓道来:沁河绕安泽县城东而过,县城正东有一南一北两座青山,川口村把两山分隔开来。
两山山头正中,有一奇特的滚圆石山(现望岳楼所在地)峭立沁河之滨。
在这个大自然鬼斧神工、绝美造化的地方,有一个对荀子命运极不公平的传说。
这个真真假假的神话,像“活化石”、似“晴雨表”,对荀子的悲剧人生果有预示和应验,给荀子这位伟人平添了几多神秘。
相传助纣为虐的通天教主被姜子牙联手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摆下万仙阵惨败之后,受到尊师鸿钧老祖训斥,命他修德养性,绝不再在尘世惹是招非。
转眼千余年过去,在紫芝崖碧游宫修行的通天教主耐不住寂寞,决意驾云东游。
他腾云驾雾,跨南岳、越长江、过黄河,一路向北方走来。
行至太岳山南麓,只觉祥云缭绕、香风阵阵、紫气冲顶,倍感此地非寻常人间。
通天教主按落云头,却见鹰翔白云上,鸟鸣苍松间,水傍山势转,城依水作屏。
定睛细看,原来此地正是春秋战国时的伊氏邑(今山西安泽县城)。
通天教主静观山势地貌,不由大吃一惊。
县城正东南的这座山,头西尾东,宛若一条摆尾而起的青龙。
北边这座山活现一条以逸待劳、静卧盘坐的白龙。
两条巨龙一起一伏、龙口大张、喷霞吐虹、滚圆的小石山光彩西射,在两张龙口里飞来跃去、左突右出、其乐融融。
通天教主低头暗想,天下的名山大川见过多少,从未见过如此这般真正神奇的“二龙戏珠”,今日在此大开眼界,莫非此地要有惊天动地说法不成?
通天教主掐指一算,时值公元前459年,圣人孔子己经仙逝齐鲁20个春秋。
146年后,此地又有一位姓荀名况的“超圣”问世。
此人文压孔孟、武惊孙膑。
论武他敢和称雄千古的“兵圣”,孙武子的嫡孙孙膑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文治武略,谈兵论阵,孙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善”道是。
通天教主屈指一算,天机惊魂夺梦,此人不仅能融会贯通、批判继承孔子的“以仁治国”,“以德教民”,并超越孔子创造绝学,提出以法治国,恩威兼施,法礼并用。
最令通天教主不能容忍和恼火的是,那个孔圣人虽教化万民,遵“纲”循“常”,安定社会,动摇了神的力量,但毕竟还是给了神的面子,没有冒犯神的天颜,还是尊神的。
这个荀况认为“天行有常”、“天人相分”,日食、月食、风雨不调、彗星、流星都是自然现象,人可以掌握这个自然规律,他不信天命、不信鬼神,志向高远,还提出中华一统的治国方略。
要是让这个比神还神的人问世得志,大中华一统后的臣民都信奉他,人间谁还供奉我们这些神人香火,哪里还有我们神的尊位。
人世间多有不公平的事,天庭里也有不道义的神。
通天教主深知这颗小山似的宝珠,就是二条龙守护的荀子的真命实体,他决定逆历史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残暴的手段,龙口夺珠。
狠毒的通天教主,用他的降龙剑刺穿了两龙的龙口。
“宝珠”从此失去了青白二龙的喜爱保护,两条龙只能眼睁睁看着荀子的精灵“宝珠”般的石山,可望而不可亲,泪洒沁河。
通天教主至此还不甘心,他思谋着人人都知道的“不在树下长树”的道理,还把荀子的精灵真气,带到山东齐鲁。
他很清楚孔子的弟子都在山东,那些“亚圣”、“述圣”、“复圣”,必定不会让这个超圣之才有出头之日,让他到那里倒霉去吧。
通天教主这一招确实够损的,他的魔法使荀子陷入厄运。
公元前313年,荀子诞生于现在的安泽县府城镇,象征荀子灵魂精要的“宝珠”般的石山,失去了青白二龙的关爱呵护。
他15岁离乡背井、远走齐鲁。
由于暴神通天教主大伤了荀子的元气,在稷下学宫,他虽“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成为学术界的领袖,但荀子却遭到了和他生于同代的伟大思想家孟子的排斥。
孟子拉孔子的大旗,他的民本思想虽于古于今功不可没,但在唯物与唯心论的认识上同荀子有天壤之别。
特别是他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更有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本质分歧。
在当时人们崇神信鬼对事物客观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荀子超越时代的思维,显然大逆不道。
时势把孟子造成儒家的正统,荀子成为儒家的叛逆。
在漫长的“独尊儒术”的封建社会里,荀子只能巨星蒙垢,终老齐鲁,梦断兰陵。
荀子一生虽然未能亲自实践和完成他的政治抱负,但不信天命鬼神的荀子,还是战胜了暴神通天教主的挑战,笑到了最后。
他的学生李斯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丞相,帮助秦始皇完成了威震西海、中华一统的恢弘大业。
他的另一个学生韩非,也圆梦了他的老师以法治国的宏伟理想,成为名扬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者。
至今安泽人看到这座“宝珠”似的小山,远离两座“清白”二龙似的山口,还指责通天教主说:“这都是那个作恶之神,破了这块宝地的脉象,坏了这里的风水。”
古时,人们把通天教主洞穿“青白”二龙之口的地方叫“穿口”,刻骨铭心地记下通天教主这个煞神的恶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为了图个吉利,把“穿口”更名为“川口”。
这个传说尽管一代代人都知道是个神话,但是安泽人对荀子这个故土的伟大先哲生不逢地、明珠暗埋、没有坐落在应该属于他“超圣”的星座上,对这个神话还是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故事还是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用这个故事诉说着上苍对荀子的残忍、命运对荀子的不公。
圣出安泽荀子的故事,作为本书提纲挈领式的开篇,注定是不平凡的开始,必将有一个不寻常的历程与结尾。
荀子磨难重重、波澜壮阔的进取人生之路是怎样走过的?
且听后续分章立回,一一详叙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