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考城隍
他为人正首善良,勤奋好学,是本县的廪生,在当地颇有些才名。
这一日,宋焘如往常一般在书房中研读诗书,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接着便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等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西周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香气。
他挣扎着起身,想要弄清楚自己身处何处。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着青衣的小吏走了进来。
小吏手中拿着一张帖子,牵着一匹毛色纯白的骏马,来到宋焘床前,恭恭敬敬地说道:“宋先生,我奉命前来请您去参加一场考试。”
宋焘满心疑惑,不解地问道:“考试?
如今并非科举之时,怎会突然有考试?
况且我如今身体不适,如何能去?”
小吏却一脸严肃,不容置疑地说道:“宋先生,这是上头的命令,小的只是奉命行事,请您莫要耽搁,速速随我启程。”
宋焘见小吏态度坚决,无奈之下,只得强撑着病体,跟随小吏走出房间。
他们出了房门,骑上白马,一路疾驰。
沿途的风景十分陌生,宋焘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
不知过了多久,他们来到一座城郭前。
这座城郭高大雄伟,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小吏在城门前停下,下马与守城的兵士交涉一番,城门缓缓打开。
宋焘跟着小吏走进城,只见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店铺林立,但行人却寥寥无几。
他们继续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一座宏伟的府第前。
这座府第金碧辉煌,宛如王侯的宫殿。
小吏将宋焘领进府中,穿过重重庭院,来到一间宽敞的大厅。
大厅内,摆放着一张张桌椅,十几位官员正襟危坐。
宋焘放眼望去,竟无一人是他所认识的,唯有当中坐着的那位,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竟是关帝神。
宋焘心中一惊,赶忙跪地行礼。
此时,一位官员说道:“考试开始,速发试卷。”
宋焘接过试卷,只见上面写着题目:“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他定了定神,开始构思文章。
宋焘深知此次考试非同寻常,必须倾尽自己的才学和智慧。
他思索片刻,便提笔写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他阐述道,若是怀着功利之心去行善,那么这种善举不应得到奖赏;而若是无意间犯下过错,只要并非出自恶意,也不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此观点重在强调人心的善恶应从本质判断,而非仅仅依据行为的结果。
对于现代人来说,宋焘的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做善事是为了获得赞誉或回报,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善”并非真正的善。
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付出。
同时,对于无心之过,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惩罚,而是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初衷和实际情况。
宋焘写完文章,交了上去。
各位考官传阅之后,纷纷点头称赞,交头接耳,面露赞赏之色。
随后,一位官员将宋焘召上殿来,郑重地说道:“河南缺一个城隍神,我们遍观诸多应试者,你品行高洁,才华出众,很是称职,可以去担任这个职务。”
宋焘听了,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参加的竟然不是人间的科举考试,而是阴司选拔城隍神的考核。
他回过神来,连忙跪地哭着推辞道:“承蒙各位大人的错爱,让我有机会担任如此重要的神职。
但我家中尚有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
母亲含辛茹苦将我养大,我若此刻离开,她定然孤苦无依。
恳请大人们怜悯,让我先回去侍奉母亲,等到她百年之后,我再回来上任。”
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宋焘的这种对母亲的孝顺和责任感是非常可贵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而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和照顾。
宋焘的选择提醒我们,无论事业多么重要,都不能忘记亲情的珍贵,要尽到自己对家人的责任。
坐在上面的诸神听了宋焘的话,都不禁为之动容。
关帝神微微颔首,说道:“此子孝心可嘉,令人钦佩。
来人,速速去查看他母亲的寿数。”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黑袍的官吏手拿生死簿走了进来,向诸神禀报:“回各位大人,宋焘之母还有九年阳寿。”
诸神听闻,开始低声商议。
过了片刻,一位官员说道:“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九年的假期,让他回去尽孝。
待其母寿终之后,再回来赴任。”
宋焘感激涕零,连连叩头谢恩。
随后,小吏再次牵来白马,送宋焘回去。
路上,小吏对宋焘说道:“宋先生,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等您回到家中,千万不要忘了今日之事。”
宋焘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放心吧,我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
宋焘回到家中,只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场大梦。
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自己的床上,身体还是那般虚弱。
他连忙将自己在阴司的经历告诉了家人,家人起初都不敢相信,但见他说得真切,也都啧啧称奇。
从那以后,宋焘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对母亲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他深知这九年时光的珍贵,每日嘘寒问暖,想尽办法让母亲过得舒心。
时光荏苒,转眼九年过去了。
这期间,宋焘的母亲身体还算康健,但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
在第九年的一个寒冬之夜,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宋焘强忍悲痛,为母亲料理了后事。
母亲下葬后的那天晚上,宋焘沐浴更衣,端坐在书房中。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那青衣小吏再次出现。
小吏笑着说道:“宋先生,九年之期己到,该随我去上任了。”
宋焘点了点头,神色平静地跟着小吏走出家门。
他们骑上白马,向着阴司疾驰而去。
一路上,宋焘思绪万千,既有对人间的留恋,也有对即将担任城隍神一职的使命感。
不多时,他们再次来到那座城郭前。
城门大开,城内张灯结彩,众多阴司官员和百姓夹道欢迎。
宋焘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城隍府。
自此,宋焘成为了河南的城隍神,他公正廉明,断案如神,将一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事迹在阴司和人间都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
而在人间,宋焘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
人们对他的孝心和正首敬佩不己,也对阴司的存在和神明的公正充满了敬畏。
每逢初一十五,人们都会前往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幸福。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奇幻的传说,更是一种对道德、责任和亲情的思考和提醒。
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善良、有担当、珍视亲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