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洪武新政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洪武初年,朱元璋推行的均田制己开始在江南地区逐步实施。

这项旨在削弱地方豪强、扶持普通农民的政策,却在青石村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村里的富户张家和王家不满田地被重新丈量分配,几次借村中酒肆聚众发牢骚。

“均田?

简首荒唐!

这是要从咱们嘴里刨饭吃啊!”

张家大伯拍着桌子抱怨道。

王家二老爷接话:“没错!

我们祖上留下来的田地,凭什么要分给那些穷鬼?”

这番话传到村民耳中,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许多贫困农户对富户的行为感到不满,但因张家和王家势力强大,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

李稚对此保持冷眼旁观。

他知道,均田制的核心是改变土地占有的不公平现象,但在地方层面,执行起来必然会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底线。

“此事若处理不当,村中恐怕会出现更大的矛盾。”

他心里暗想。

为了弄清情况,他特意拜访了村长陈伯。

陈伯年过六十,阅历丰富,却对此事显得颇为无奈:“朝廷的政策虽好,可底下执行起来难哪。

张家和王家这两户,都是咱村的大户,得罪了他们,日子可不好过。”

李稚试探着问:“那若是能让他们不损失太多利益,同时又能配合政策,是否会更容易一些?”

陈伯沉吟片刻,道:“若有这法子,倒也值得一试。

不过,他们可不容易被说服。”

为了避免村中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李稚决定以另一种方式解决问题。

他借助道士身份的便利,联合清风道长举办了一场小型祈福仪式,邀请全村人参加。

仪式当天,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的土地庙前,场面热闹非凡。

清风道长主持祈福,而李稚则趁机与张家和王家的人搭话。

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张伯,王老爷,不如将您两家的部分闲置田地租给村里的贫户,让他们帮忙耕种,所得粮食按比例分成。

既不违反朝廷政策,也能为您家增加收入。”

两家富户虽对政策心存不满,但听到“分成”后,觉得自己不会吃亏,便点头同意。

祈福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对这个方案表示支持,纷纷称赞张家和王家“识大体”。

村长陈伯也趁机表态:“这办法好!

既能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又不违背朝廷的法度。”

通过这场“温和的改革”,村里的土地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

李稚虽然没有明说自己的参与,却在村民心中留下了“机智”的印象。

祈福仪式后不久,一位从应天府(南京)而来的信使路过青石村,带来了新的朝廷文告。

信使告诉村民,朱元璋正加紧整顿地方官员,严查******,同时要求各地积极落实均田制与户籍登记制度。

这则消息在村里引发了新的议论。

“皇帝真是铁面无私啊,连那些贪官都不放过!”

一个村民感慨道。

但也有人忧心忡忡:“这般严厉,若是地方官为了讨好朝廷,胡乱办事,可就苦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了。”

李稚听着这些议论,暗自思忖: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方法太过激进,容易在执行中产生问题。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若没有合理的配套措施,很可能适得其反。”

李稚开始认真分析洪武年间的政治环境。

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更多地了解村里百姓的生活,从他们的视角观察朱元璋政策的具体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融入这个时代,李稚开始频繁走访村里的贫苦人家,与他们聊天、帮忙干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

他发现,村民们虽然对均田制充满期待,但真正关心的却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何攒够来年的种子钱?

遇到天灾时是否有粮食储备?

孩子生病时能不能请得起大夫?

一天傍晚,他与村里一个瘸腿的老汉聊起天来。

“稚哥儿,”老汉叹了口气,“我这条腿是在打仗时受的伤,回来后,朝廷也没什么抚恤。

我还能干活的时候,日子还算过得去,现在却只能靠儿子养活。”

李稚问道:“您觉得,若是村里能组织些互助的办法,比如大家一起建个粮仓,遇到灾年就能分些粮食给需要的人,是否可行?”

老汉眼睛一亮:“若真能如此,那可太好了!

可这事得有个能主持的人啊。”

李稚点点头,心中开始酝酿新的计划。

他明白,要真正改变百姓的生活,就必须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一味空谈大政方针。

一日清晨,李稚正在整理草药,清风道长忽然走进来,神色有些凝重。

“稚儿,你最近与村民走动得不少,为师虽不反对你关心他们的生活,但有些事需三思而后行。”

李稚一愣:“师父为何这样说?”

清风道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洪武年间,皇帝整顿吏治,杀伐果断。

若是让人误会你过于插手乡里事务,恐怕会惹来麻烦。”

李稚沉思片刻,答道:“徒儿明白。

只是眼见百姓苦难,若有能力,总想尽力而为。”

清风道长叹了口气:“为师明白你的心意,但你必须谨记,凡事都要量力而行。

这洪武天下虽己初定,却远未太平,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