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两艘大船特别引人瞩目:只见这两艘大船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船上桅杆共有九根,高耸如云,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船身油光铮亮,显然是刚刚修整油刷过的,正整装待发。大船外观为小方首,宽平艉的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楼,设了舷墙,艉部有三层艉楼,艏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从底舱到甲板上,一共分为五层。船艏正面刻有虎头浮雕,威风凛凛,两舷侧前部绘有意欲飞天的飞龙彩绘,后部绘有栩栩如生的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这两艘宝船,一艘名叫安济,属于七宝太监郑和;另一艘名叫惠康,就属于胡连海!
此时胡连海正在船上指挥船员装载货物,但见此人身高五尺,年纪五十开外,面堂黑里透红,显然是长期出海,海风给他留下的印记;头发胡须花白却非常精神,行动如风,说起话来嗓门洪亮:
“你们几个把这些水桶密封好,抬到后舱去,船上几个月我们就靠它了。”
“你们几个把这些瓷器抬到底舱去,固定好,把舱压住!”
“你们几个再把包裹茶叶的油布密封好,千万不能受潮了!”
“你们几个把帆检查仔细了,别忘了还有备用帆!”
......
胡连海在船上有条不紊的布置各项任务,通船上下皆安排得井井有条,不愧是一位风里来雨里去久经风浪的老船长,已经跟随郑和五下西洋,这是在准备第六次下西洋。这次下西洋与以往不同的是:希望比以前航行得更远,要探索出一条通往欧洲的道路,这是在以前几次下西洋所没有达到的,为此他准备得更加细致。任务布置完毕,胡连海叫过儿子及助手又嘱咐一番,就下船径直来到郑和的宝船上商议此次下西洋的事宜。
进入船舱,但见一鬓角斑白的五旬长者,背着身正在查看航海图,只见他头戴乌纱帽,身着团领衫、广袖官常服,脚蹬皂靴。其官服背后的云雁清晰可辨,背后还有两个圆月图案。听到身后的动静,他慢慢地转过身来,见他面庞端庄,白面无须,体态略显肥胖。此人正是皇上亲封的下西洋统帅,官至四品的大明王朝钦差正使,七宝太监——郑和。
胡连海见过郑和,礼毕,急切的问道:“此次见到皇上还有什么特别的任务和嘱咐吗?”
郑和朝北抱拳拱手说道:“当今大明皇帝心胸开阔,可谓海纳百川,天容万物,不仅希望我们这次可以比以前五次航行得更远,到达欧洲各国,探索出一条通往欧洲的海上道路,还希望互通有无,广播我大明威仪和影响,带回他们西方可取之处为我天朝所用。圣上已经决定北上迁都顺天府(今北京),为此圣上特地从国库为我等调拨黄金十万两,作为探索到欧洲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明日装船,你我船中各装五万两。”
“皇上圣明,为我等万民所敬仰,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详!”胡连海不禁连连感慨,心想,如此巨资,如果真到了欧洲,必有大用!
第二天,明成祖永乐皇帝亲自来到岸边为郑和、胡连海一行送行。饮过送行酒,郑和转身大喊一声:“扬帆起航!”
霎那间,成百上千片白帆拔地而起,江上桅杆如林,白帆如云,众船纷纷起锚,列队起航,足足有一百多艘,护着两艘宝船顺江而下,一路洒下船工号子的声音:
“帆入云,桨如林,快如风,号震天,齐呐喊,浪如山,下西洋……”
“宝船雁阵十里长,瓷器茶叶装满舱,丝绸之路行海上,中国宝船达天下……”
船队出了长江入海口,一路南下。此时正是西北季风日紧的时节,选在这个季节起航也就是这个原因。船只鼓足了风帆,一艘艘乘风破浪,驶入东海,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日出日落,一切跟前五次一样,别无二致。
胡连海站在船头,举目眺望,但见风帆点点,海天一色,波涛涌动,心里却心静如水,对他来说这一切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每次下西洋的必经之路。但是儿子在身边却显得异常兴奋,这是他跟随父亲第一次出海,所见的海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情景跟在江里驶船又大不相同。他手紧紧握着剑柄,这把剑是师傅临出海前送给他的,希望他带上此剑可以劈风斩浪,逢凶化吉。据师傅讲这把剑是祖传的龙泉宝剑,外钢内柔,削铁如泥,更神奇的是师傅把这把剑磁化了,这样这把剑又像一个司南(指南针),在危机时刻或许可以派上大用场,在茫茫大海之中指出一条生路!
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满刺加(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斯里兰卡),随后进入印度洋,在途径的各国码头停靠,诸如葛兰(奎隆)、柯枝(柯钦)和古里(科泽科德,又称卡利卡特),除了补给食品淡水之外,还在当地进行贸易。中国盛产的瓷器、茶叶、布匹、纱罗、彩绢、锦缎、漆器在这些国度特别受欢迎,早就期盼郑和的船队能早日到来。随着一次次的停泊靠岸,船上的货物日渐减少,白银则日积日多,等到了***半岛邻近索马里海域的一个叫木卡拉 (Al-Mukalla,今也门)港口停靠的时候,船队每艘船上的货物已几乎售罄,换回成仓的白银累积达数千万两之多,还有无数异域的奇珍异宝,譬如:海药香料、珠宝宝石、象牙犀角和珍奇异兽等。仅仅宝石就有青红黄雅姑石,红剌、祖母剌、祖把碧、猫睛、金钢钻、珍珠等多种珠宝和各种撒白(即琥珀、美玉)。
此时离起航已有数月,郑和和胡连海商议,准备让船队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养精蓄锐,为前方未知的航程做准备。
转眼郑和的船队在码头维修船只,补充给养已经半月有余,船员经过休养生息,也从长期的海上航行的疲惫中恢复过来,恰在这时郑和病了!本以为郑和年事已高,加上海上颠簸身体不适,休息一段时日就好了,不料一连十几日也不见好转。
胡连海矗立船头,海风吹拂着他那花白的头发,人立在那纹丝不动,可心早就随着风飘向遥远的欧洲大陆,飘向那些向往已久的神秘的西方国家。胡连海此时已愈来愈心焦了:
“此时已经是翌年三月末了,这时候的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而且已经刮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可是因为郑和卧病在床,船队在此已经停泊一月有余了,眼看着这季风吹一天少一天,等哪天风向变了,我们这船队如何航行出这茫茫的印度洋,如何可以乘风南下,如何到达欧洲?”
“再这样干等着不行!我得找郑和去。”
主意已定,胡连海叫上儿子,大踏步的朝郑和的宝船走去。登到船上,只见船上一切井井有条,胡连海暗念道:看来郑和连生病了也不忘操持公务。走进郑和的舱室,但见郑和正闭目斜坐在一把官帽椅上,身着青色便装,高挽发髻,体态安详。待得走近,胡连海看清郑和面色发黄,嘴角生疮,比启航时明显憔悴许多。
胡连海轻轻唤道:“郑大人,郑大人,我们来看您来了。”
郑和微睁双目,正起身,朝胡连海父子一拱手:
“胡大人不必客气,请坐!”
“郑大人,今日觉得身体好些了吗?”胡连海关切的问道。
“唉”,郑和叹道,“人老不讲筋骨为能,看来我这把老骨头要扔到海里了。”
胡连海慌忙接道:“郑大人休出此言,我们还等待您贵体康复,带领我们继续西行,完成皇上的重托呢。”
郑和听后半晌没有说话。许久才慢慢讲道,
“看来我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了”,郑和看了胡连海一眼,又缓缓说道,“我看这也不是你的心里话吧?!”
胡连海心头一动,马上勉强笑道:“郑大人世事洞明,非吾等可比!还请明示!”
郑和哈哈一笑,说道:“胡大人啊胡大人,你就别跟我绕圈子了。我看你人停在这,心早就飞了!这西北季风一吹,我就知道你按捺不住了,要不是我拖累了船队,现在恐怕我们早已驶出几百海里,说不定快到马达加斯加岛屿了也说不定!”
郑和顿了顿继续道:
“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烈心不已。我要是再年轻十岁,一定早就踏上欧洲的土地了!只可惜现在有心无力,图生哀叹,这一病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我们出海远航最讲究天时,这季风不等人,洋流也很有规律,要是错过了就要等到来年了!我已经思量了许久,决定让你带着大部分船只明日即刻启航,去完成皇上的重托。老朽只有在此恭候胡大人凯旋了!”
胡连海听了既惊又喜:喜的是明天就可以启航了,惊的是郑和不能和船队一起前行,莫非郑大人知道自己的病......
“郑大人,您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好的,我们船队离不开您啊。”
郑和苦笑一声,说道:“人生有命,老朽自知天命。胡大人不必自谦了,你随我已经五下西洋,惊涛骇浪也经历了无数,对这支船队你再熟悉不过了,我相信你完全有能力带领这个船队,到达欧洲,凯旋而归!”
说罢扶着椅子慢慢起身,走到床榻处,扭动一处机关,只听吱呀呀一声,旁边露出一道密室的门,郑和缓步步入密室,稍过片刻,从里面捧出一个朱漆大盒,上面覆盖着黄色锦缎。郑和把盒子放在香案上,然后毕恭毕敬地拜了三拜,这才上前揭去上面盖着的黄色锦缎。胡连海这才看清这个朱漆大盒周边是掐金丝走银线,造就两条游龙,龙头高耸,翻云覆海,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两条龙头的上方嵌有一块上好的圆形白玉,形成二龙戏珠之势,盒盖子上则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嵌满了钻石珠宝,仔细再看则分明是二十八星宿图,一道天河还若隐若现。一看此盒便知其中装的绝非等闲之物!
此时郑和慢慢转过身,神情庄重地对胡连海说道:
“此乃天子所赐的海龙珠,做为船队的镇船之宝,一直放在我的安济宝船上。你随我五下西洋,一路平安,全凭这颗海龙珠一路保佑我们,几经风雨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现在我把这颗海龙珠转赠与你,愿它保佑你们一帆风顺,直达欧洲,顺利返航。”
“皇上圣明,郑大人为我等安危着想,万分感谢,无以为报。”胡连海扑通跪倒便拜,先向着东北大明朝皇宫的方向拜了三拜,又向装有海龙珠的朱漆宝盒拜了三拜,随后趋步上前,徐徐打开嵌有二十八星宿图的朱漆宝盒盒盖,霎那间一道白色异光夺目而出,光华耀眼,如龙飞九天,光芒万丈。胡连海眯着眼定睛一看,只见朱漆宝盒里铺着明黄色的缎面,缎面上安放一颗硕大无朋的宝珠,双手不能合捧。宝珠发出的光夺人二目,光怪陆离,似有一条游龙在其中翻舞腾跃,大有欲飞冲天之势。
胡连海父子此生此世哪里见过这番宝物,早已呆若木鸡,木讷得不知所措了。半响胡连海才缓过神来,
“郑大人,此珠乃天子之物,我等岂敢收受?!”
“哎,此海龙珠是皇上赐予我们的镇船之物,并非予你个人所有,有什么敢不敢收受的说法啊?明日你便要率船队出征,此去路途遥远,凶吉未卜,供放到你的宝船上,定能保你此去一路平安,顺利返回天朝。”
胡连海千恩万谢,把海龙珠连同朱漆宝盒一起请到自己的惠康宝船上,拜了又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