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夷人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族群,分化出包括彝族、穿青人及部分其他少数民族的先民。
例如,《彝族源流》记载,古夷人笃珠武的十二个儿子中,除彝族“六祖”支系外,其余分支发展为武部的多个群体,包括夜郎、滇王及建僰侯国的武陀尼(青衣部族),这些分支可能与穿青人的形成有关。
- 彝族的“尼能氏”(青夷与红夷)被认为是其重要起源之一,而穿青人的青色服饰崇拜与尼能氏的“青夷”文化符号相契合,彝语中“尼能”首译为青、红,进一步佐证了两者的同源关系。
2. **五色观与服饰象征**- 彝族通过五色(青、白、黑、红、黄)划分地域与族群,其中东方属青色,由沽氏君主管。
古夷人分支中崇尚青色的“青夷”可能与穿青人首接相关。
《丧祭大经》记载,穿青色服饰、骑青马的族群分布于东方,这与穿青人以青色为标志的习俗高度吻合。
- 彝文文献《彝族源流》提到,窦米能(道慕尼)的九子中,三支迁居水边并穿青色服饰,这部分群体被认为是穿青人的早期来源之一。
3. **与彝族支系的交融与分化**- **武陀尼氏**:彝文记载武陀尼是古夷人中汉化较深的青衣部族,曾在西川宜宾建立僰侯国,被称为“夷中最仁者”。
他们的服饰特征(青色)和汉化倾向与穿青人相似,且彝语文献将此类群体称为“啥”(非汉非夷的中间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二者的关联。
**默部东迁**:彝族六祖分支中的默部在东汉时期迁入贵州,与土家族等族群融合。
有学者指出,默部的迁徙可能影响了穿青人的分布,例如《西南彝志》记载默部群帅“自置刺史”后形成的部族与穿青人存在文化互动。
4. **土司制度下的族群关系**- 穿青人在水西地区被彝语称为“撒娄米”(里民),指代土司“里地”属民。
他们向彝族土司纳粮,与德布、德施等彝族支系关系密切。
而在乌撒地区,彝语称其为“啥叙”,意为“汉化较深的非汉族群”,反映了穿青人在彝族土司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5. **语言与称谓的印证**- 彝语对穿青人的称谓(如“撒土”)有时与布依族(仲家)混用,反映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复杂性。
例如,彝文唱本《水西传》提到“撒土”既指穿青人,也指仲家,表明二者在文化或族源上存在交叉。
总结彝族历史文献通过族群分支、文化符号、迁徙路线及社会结构等多维度记载了穿青人的渊源。
穿青人作为古夷人的后裔,与彝族共享青色崇拜、五色观等文化特征,并在土司制度下形成了独特的族群身份。
尽管穿青人未被纳入56个民族,但其与彝族的深厚历史联系在彝文典籍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穿青人的最初居住地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围绕其族源和迁徙历史展开。
根据现有研究和文献记载,以下为相关分析:1. **土著起源说**- 穿青人的早期称谓“土人”或“里民子”表明其与贵州土著民族的关联。
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的主体是贵州的原始居民,可能属于古代“骆越”后裔“僚人”(泛称“里人”)的一支,属于“五溪蛮”的一部分。
- 元代以前,他们的祖先己分布在今贵阳及周边地区(如龙里、贵定、惠水等)。
明代因汉族移民和军事压力,部分“土人”逐渐西迁至水西地区(今毕节市织金、纳雍等地),形成穿青人的主要聚居区。
2. **汉族移民融合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穿青人是明朝初年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形成的群体。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征讨云南时,大量江西、江苏等地的随军***迁入贵州,定居后与土著结合,逐渐形成穿青人。
- 尽管家谱中记载祖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但研究指出这些记载可能为附会,因江西地方史志并无相关移民记录,且穿青人的文化与江西汉族差异较大。
### 3. **地理分布与早期活动区域**- 穿青人早期主要活动于贵州中部的贵阳及周边地区,后因明代军事屯垦和***扩张,逐步西迁至水西土司辖地(今毕节、六盘水、安顺等地)。
- 清初文献(如《威宁州志》《水西传》)明确记载其聚居区域以织金、纳雍为中心,并逐渐扩散至贵州西北的二十多个县。
### 4. **争议与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穿青人的起源尚未达成共识,但更倾向于“土著为主、融合汉族移民”的混合群体说。
其早期居住地核心区域为贵州中西部,尤其是水西一带。
- 如今,穿青人仍集中分布在毕节市织金县、纳雍县,两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综上,穿青人的最初居住地可追溯至贵州中部的土著族群聚居区,后因历史迁徙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以黔西北为核心的分布格局。
其族源兼具土著与汉族移民的双重特征,反映了西南地区复杂的民族互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