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没人的地方。
小芳在房间里盯着孩子。
不放心啊,当妈的害怕她孩子没来。
“现在是抗战时期,东北解放了,内战应该是结束了,就算还没有,也快了,咱们这边不会打仗了。”
赵敬山按照记忆里的情况分析。
经过记忆判断,现在很明显是抗战时期,具体是什么年份,记忆里没有涉及。
“对,建国时期,具体的年份不清楚,原身铁蛋儿没这个概念。”
赵松附和他爸,双手一摊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赵松补充道:“附近有锦州这个大城市,说明我们在河北周边。
而且去年咱们这边就解放了,东北解放,什么时候来着,应该就是建国前,具体几年前我不是很清楚。”
赵松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太具体的指定回答不上来,也不是学历史的。
赵松只是一个办公室文员,有编制,没考上公务员。
“建国啊,那咱们得去京城,说不准可以看到开国大典,看到我们国家的基石,他们都还在的。
“杨木兰想到建国,内心很是激动,想想她一个老太太居然还能见到这些人,好想告诉他们,国家变得很强大了。
去西九城很顺理成章的。
都是北方人。
去上海南京的很少。
“好,这个不错,我们全家去西九城,都来到这个时期了,我们全家去当京城人。”
赵敬山和赵松同意这个想法,这真是非常不错的提议。
尤其现在建国前后,进入西九城,获得户口好像也不是很难。
在农村没什么发展的,通过记忆里就知道,这日子太苦了,吃树皮什么的,很常见。
在现代,他们过的也不是很有钱的生活,至少是吃穿不愁的。
在这个艰苦年代,天天吃不饱喝稀粥的日子他们受不了。
尤其今天的棒茬粥,他吃到石子儿了!
赵敬山拍板儿:“去西九城,这个就是咱们的目标了。”
赵松想现在也是有火车的,走路去太远了。
“我们坐火车去西九城。”
“是有火车的,抗战片我都看到过火车。”
赵松继续说计划: “明天去县城问一下哪里有火车站,还有票价,我们家现在有多少钱?
现在的货币是什么?
大洋?”
“是大洋,我们扒过尸体,现在就有5个大洋,之前换房子,换地的抵了。”
赵敬山从记忆得知在山里也不是很安全的,也遇到过,杀过人,东北解放了他们一村才下山,原身的爹用大洋抵了房子,他们家现在房子可以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
那个爹杀敌比较多,个人是有些把式在身上了。
因为这个很多人不敢来找他家麻烦。
赵敬山想到村里的富户:“我们得筹钱,还是卖房子卖地,卖出去就有钱了,村长家好像大洋不少,他们家人多,扒过尸体更多。”
还有说服老太太同意。
“卖房子卖地我来,儿子明天你去县城。”
赵敬山自然而然的指使自己儿子,儿子以前都快40了,这些办事能力是有的。
杨木兰拍了他一下:“你现在又不是老胳膊老腿儿的,你和儿子一起去,谁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你跟着我放心。”
赵松哭笑不得:“妈,我可以的,我就自己去吧,你还折腾我爸干啥?”
杨木兰不管他走到哪,都得问问他那边有啥吃的,买衣服也不放心,还给他寄到上班的地方,家里腌鸭蛋,弄肉干,做馒头都寄一遍。
所以他就更想着他妈,有什么事儿和他妈说,他爸就只能在旁边插嘴。
杨木兰不同意:“现在是个陌生的时代,你们两个一起去。”
杨木兰不给儿子拒绝的机会。
三人商量一阵,主要就是家里怎么搞定,路上怎么走。
……回到房子,赵敬山看到停灵的痕迹,提醒到了这两天爹刚死,叹了一下。
“娘,去你屋我跟你商量个事。”
“啥事啊,你还跟我商量,大事儿啊?”
老太太这还有啥要进屋说的。
“娘,我想去西九城,不想在家种地了。”
赵敬山首接给自己的老娘丢了一个惊雷。
“你说你去哪?
西九城,你疯了啊,现在是啥世道,你爹刚死,你怎么开始作妖了?”
气的老太太都出手教育儿子。
“娘不是,你听我说,就是我想去西九城里过活,现在都说解放了,咱们在家我只会种地,套个兔子,要是老天爷不赏脸,咱们就得饿肚子,就算是今年,赏脸了,咱们还是吃不饱。”
赵敬山细心的劝导。
老太太看着这个以前没注意到儿子这么有主意,他讲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就是咱们泥腿子真的能进城吗?
“咱们咋去啊,我们种地都活不下去,去西九城就能活?
听娘的,有地咱们就有粮食,饿不死,去西九城我们要是活不下去咋整?
还有西九城那么远,我们咋去啊?”
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老太太安稳了一辈子,怎么可能去赌那个好生活的可能性。
老太太种地种了一辈子,那可是地啊,怎么能抛家舍业的?
这怎么能扔掉嘛!
老太太不敢舍弃,也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赵敬山理解,老太太就是普通种地老农的思想,他们刚刚从山上下来,地才种。
耐心的解释。
“娘,之前打仗,我们在山上刨食,我们草叶子树皮都吃过,我们也是有今天没明天的,外面都说解放了,不打仗了,生活要好了,可我们就在村子里,不打仗了,我们也没好到哪去。”
赵敬山坚定的告诉老太太。
“娘,我们一家一起走,我去西九城给人扛麻袋也能赚钱,现在县城里偶尔就有活,太少了,我们挣不着啥钱,我还都拿了粮食回来,西九城是大城市,我指定能找着活干,我和我儿子俩人能养家的。”
老太太认真的看着他,看着他跟犟种一样:“非得走?”
赵敬山点点头,“非得走!”
记忆终究是对人有影响的,他知道老太太会对他心软。
老太太闭嘴不言,沉默的看着他。
定定的,老太太的思绪飘远了。
记忆里儿子就和老头说过,想要去当兵,把鬼子赶走。
可是她和老头就这么一个儿子啊,在没有旁的了,她不敢让他去,和老头死死的拉住他,那段时间根本不敢离开他,外出老头跟着,在家里,自己也时不时的叫一声,就怕他走了。
现在孩子没打算还打算走,也不打仗了,听他的吧,他是当家的了。
他想走,拦得住吗?
走吧,走吧,娘跟你一起去,你和你爹一个样儿,犟种一个。
哪个当娘的真能拧过自己儿子。
“好,听你的!
娘跟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