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哦~哦,送穷神喽。”
“送穷神,送穷神,来年家里就富起来了。”
岸边,几个孩童手里拿着烧饼追着河里的小船往船上被五花大绑的少年身上扔着。
周围的人看着并未阻止,有人甚至还说笑着让自家的孩子往那穷神身上扔。
小船上,五花大绑闭眼的少年被一个一个烧饼砸在身上幽幽醒来,看着眼前的一切刚想张口说什么,只听岸上有人喊道:“看我的!”
一个烧饼重重的砸在了船上少年头上,少年又闭上了眼睛。
不知过了多久,少年缓缓睁开了眼睛。
“三哥,你醒了!
太好了!”
身旁,男孩用那乌漆麻黑的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着。
“我这是在哪?”
少年虚弱的开口道。
“船上啊,送穷神送完了。”
男孩说着心里却不是滋味。
自两年前爹娘死后,家里的房产、田产被族里的人霸占后男孩便跟着自家这三哥相依为命,好在族里那些人还有些良心给了套城外的茅草屋给这哥俩有栖身之地,时不时也给些吃食也不至于让饿死。
少年看着身边堆起来的烧饼,刚想起身,身上被绑着只动弹了两下便又坐了回去。
“咳咳,小弟麻烦帮我把身上的绳子先解开。”
少年看了看男孩又看了看身上绑着的绳子。
“哦哦。”
男孩赶忙帮少年把身上的绳子给解开。
待身上没了束缚少年起身活动活动了身骨,感觉身上似乎不对,撑着船沿往河里看了去。
平静的河面倒映着一张十六七岁有几分俊俏的脸,少年看着河面脑海里似幻灯片转换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忆在相互融合。
少年名叫沈三万,准确的说这个灵魂叫沈三万来自二十一世纪。
出生时爷爷跟人打麻将单吊三万,摸牌时家里人打电话报喜说儿媳生了个儿子高兴的合不拢嘴,手里的牌落在桌面正好是三万,老爷子脑子一转这不正好孙子有名字了嘛。
只是不知缘由的便魂穿到这肉体里了,而且原主竟然叫沈万三,沈万三?
至正十七年?
元末?
这……这难道是历史上那个巨富沈万三?
沈三万猛地一扭头看向身后的男孩,男孩的名字出现在脑海里,沈万西!
果然,果然是那个沈万三!
“三哥,三哥!
你怎么了?”
沈万西摇了摇出神的沈万三。
沈万三从震惊中缓了过来,看着眼前沈万西不知怎么开口。
片刻后,看着船上的烧饼,沈万三缓缓开口,“西弟,拿麻布了吗?”
沈西万听着自家三哥的话心里松了一口气,旋即嘴角勾起了笑容从身后抽出了两块***布在沈万三面前扬了扬。
“拿了!”
“装烧饼,回家!”
“好嘞!”
兄弟俩摊开麻布便装了起来……“西弟,这个你背着。”
沈万三拿起其中一个包好的小包袱挎在了沈万西的身上然后扛起了另一个装的满满当当的包袱咬了咬牙,“走,回家!”
“回家喽!”
沈万西脸上充满了笑容。
虽是初春,但也有些冷。
哥俩就这么说说笑笑的回到了城外茅草屋…。
刚进屋,沈万三重重的把那包袱放在了地上,卸下沈万西身上的包袱后又从怀里往桌上掏着烧饼,这些都是他们哥俩一正月里的口粮。
自两年前,族里知道沈万三当穷神便每年初五到正月底不会再来送吃食,以免沾上穷神的晦气。
沈万三掏出怀里最后一个烧饼吃了起来,一旁的沈万西懂事的给沈万三倒了一碗水后默默的整理起那些烧饼。
吃饱喝足后,沈万三抹了抹嘴看着七八岁的沈万西叹了口气,心里回想起当年跟一群好哥们喝酒吹牛皮谈历史的时光。
元末至正十七年,苏州应该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这会应该在应天。
倒是历史上的沈万三是活到明初,只是得罪了朱元璋被流放到了云南。
要不提前去投靠朱元璋增进增进关系?
这时候要是去投靠朱元璋非亲非故估计会被拉去当壮丁,根据历史记载在朱元璋手下当兵打的基本都是硬仗,自己跟西弟去了那不是送人头?
而且朱元璋后期那是逮着功勋屠。
想了半天没想出来,沈万三摇了摇头看着屋子里那些简陋的家具摆设又叹了口气,看来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再说吧。
“三哥,两百三十三张烧饼,这可比上一年多了二十张。”
沈万西整理完烧饼后笑嘻嘻的走到沈万三跟前。
思绪被打断,沈万三也不再想投靠谁的事了,毕竟你没钱没人没地投靠谁过去都是炮灰大头兵。
“西弟,跟三哥去村里走走。”
沈万三想看看这古代有啥不一样的,顺便想想办法挣点钱,整日吃烧饼饿不死时间长了也会吃腻。
沈西万连忙拉住沈万三,“不行啊,三哥。
今天是送穷神,你是穷神,要是出去会被人骂的。
等过了今天再出门吧。”
看着那双固执的小眼睛,沈万三也不在想的出门。
“那好,明天再出去吧。”
摸了摸沈万西的小脑袋。
小家伙点了点头,转身去了墙角蹲下身拿起树枝不知在地上扒拉什么。
沈万三看了一会小家伙还在那里,起身凑了过去,只见地上是个沙盘,小家伙在上面扭扭捏捏的写着‘贰佰叁拾叁’的字。
前身父亲沈祐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教书先生教两个孩子读书写字,只盼日后好考个功名摆脱这商贾户籍。
自沈祐去世后,族里人不知怎么的傍上张士诚的关系,以原主年幼为名接管了沈祐的产业,教书先生也被遣散了,把原主跟其弟弟安置在了这里。
“西弟,在写什么呢?”
沈万西抬头说道,“记一下烧饼的数,顺便练习写字。”
似乎在原主父亲去世后,这个原本不爱读书的小家伙刻苦起来了,想的等长大后考取功名把家产夺回来。
古代读书人,尤其是有功名的读书人那可是享有朝廷免服徭役的特权,自隋唐废察举兴科举后地位便高了起来,又经宋而大兴,到了元初是举荐跟世袭后来恢复科举便停停复复首至灭亡也就举行了十六场科举。
对于草原起家的元蒙王庭,确实比不过几百年发展科举的***,由于元庭对科举的不重视倒让民间元曲、杂剧发展了起来。
看着小家伙这么努力,沈万三也不好打击,元朝也就不到十年的光景了,想科举以后等明朝吧,不过明初当官真的是狗看了都嫌弃的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