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孙家油坊的生活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河口是大山中纵横交错的溪流汇集之地,从河口乡再沿着小溪往上游五十里地,便到了上河溪乡。

有个远近出名的油坊,村子就叫孙家油坊村。

村里一首住着一户姓孙的人家,很久以前,孙家有两个儿子,经营着打油生意,村里因此出了很多打油匠。

很多老作坊、老手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慢慢的消失了,好可惜。

但是孙家的油坊,到现还保留着。

那些老手艺,可是先辈们智慧的宝贝疙瘩,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把日子描绘得有滋有味。

榨油的小作坊有个响亮的名号,叫“油坊”;油坊里的师傅被尊称为“打油匠”,他们干的活就叫“打油”。

打油时用的工具叫“油钩子”,可讲究了呢!

打一斤油就用一斤装的油钩子,打半斤的就用半斤的油钩子。

接油的工具叫“油接口”。

油坊的师傅挑着油,像个快乐的小精灵,在各个乡村间穿梭。

每到一个乡村,油匠师傅就扯开嗓子喊:“换——油——的——来——啦——!”

那声音,又大又亮,还拖着长长的尾音。

这一喊,可不得了,引来了好多黄狗汪汪汪叫个不停,大人小孩都从屋子里跑出来啦!

好嘞!

在那广袤无垠的田野间,当油菜籽被辛勤收割完毕,或者是金风送爽的秋日来临,油茶也迎来丰收之时,油匠师傅们便会频繁地出现在村庄之中。

他们如同约定好了一般,总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如约而至。

每当看到油匠师傅的身影出现,整个村落都瞬间热闹起来。

各家各户纷纷扛起自家辛苦打来的油菜籽和油茶籽,急匆匆地奔向油匠师傅所在之处。

这些油菜籽和油茶籽,可是村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啊!

油匠师傅则早己准备好了他那本油光发亮的账本,熟练地记录下每一笔交易。

只见他认真地询问着每户人家带来的菜籽数量,并详细地写下日期等信息。

无论是张三李西家送来的三斤三两油菜籽,还是王五赵六家拿来的同样重量的油茶籽,都会被准确无误地登记在册。

而换来的菜油或茶油,也会按照相应比例一一核算清楚。

那些时候的菜籽油和油茶籽油,如果用如今的标准来看,可以称之为“毛菜油”和“毛茶油”。

它们的色泽或许不像现代精炼后的油品那般金黄透亮,反而略显发黑。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外表之下,却蕴藏着一种独特的香气。

那种香味浓郁醇厚,仿佛能够穿透时光的壁垒,让人回忆起往昔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只需轻轻一闻,便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馈赠,以及农民们勤劳双手所创造的美好。

只见那位经验丰富的油匠师傅手持油钩子,稳稳地探入那装满油的大桶之中。

他小心翼翼地打着油,当将油钩子缓缓从浓稠的油卤里向上提起时,那动作简首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

如此一来,原本吸附在油钩子上的油便开始一滴一滴地坠落下来,仿佛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古老的俗语:“慢打油,快打酒。”

想当年,家中若来了客人需要招待,主人往往会急匆匆地跑到街市上去打散酒。

而卖酒之人则会迅速地拿起酒钩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进酒壶里面打酒。

这动作必须要快如闪电,因为只有这样,酒液才能随着惯性更多地下落,从而让买者觉得物有所值。

正所谓“行行有门道,一行不到一行迷,隔行如隔山”。

这不,在用换来的菜籽油准备炸制香甜可口的糖糕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

当那滚热的油被烧至沸腾后,将初步加工完成的糖糕轻轻放入油锅的瞬间,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整个油锅的油竟然全都漂浮了起来!

人们纷纷议论着,说这茬油肯定是油匠在其中兑入了米汤所致。

据说,在那个时候,有些不良油匠常常会将米汤烧开之后掺入油中。

倘若只是用来日常炒菜倒还难以察觉,但一旦用于炸制各类油货时,其真伪立刻就能显现出来。

不过话虽如此,大多数生意人还是秉持着诚信经营的原则,毕竟只有这样,生意才能长久红火下去。

那些所谓的“奸商”终究只是极少数,他们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老孙家的油坊还在坚持,孙家油匠师傅是孙家老二,己经六十多岁,自十几岁就学了这门手艺,打了五十多年的油,算得上是老师傅老作坊了。

有人问孙家师傅带徒弟没有,孙家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看不上这个手艺了,整天油渍满身,挣钱少。

打油的程序,第一步必须把原材料如菜籽或花生先炒熟,然后粉碎碾细,装入饭甄里蒸熟,然后再压榨,一榨油就岀来了。

老孙家的油坊传了几代人,几十年前生意还很红火,后来因为科技进步,出现电动机械化榨油,面临淘汰的困境。

孙家老大就是主动放弃这门手艺继承的,早年就不愿意学这门技术,主动让老二学打油,并且说老二了这门手艺,整个油坊都归老二了。

农村集体化时期,孙家老二凭这门手艺挣工分。

之后又承包了油坊的经营权,再之后,油坊便是由孙家长期经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