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至城门口,便听见城内一片热闹景象,百姓往来穿梭,店铺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与城外的战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苏砚也敏锐地注意到,城墙上戒备森严,士兵们手持兵器,眼神警惕地注视着城外,显然对当前的局势不敢有丝毫懈怠。
“苏兄弟,陈留虽是个小地方,但在这乱世之中,也算难得的安稳之所。”
卫兹一边说着,一边引着苏砚往城中走去,“不过,这太平日子还能过多久,谁也说不准。
如今汉室衰微,各地豪强并起,咱们陈留也得早做打算。”
苏砚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卫兹果然有远见,身处乱世,唯有未雨绸缪,才能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人来到卫府,卫兹吩咐下人摆上酒菜,为苏砚接风洗尘。
席间,卫兹谈及天下局势,不禁感慨万千:“当今天子蒙尘,董卓祸乱朝堂,天下诸侯无不想兴兵讨董,可各怀心思,难以齐心。
我虽只是陈留的一个小吏,却也想为汉室尽一份力,只是苦无良策。”
苏砚放下酒杯,沉思片刻后说道:“将军心怀天下,令人敬佩。
依我之见,如今首要之事,是联络各方有志之士,共同组建一支强大的义军,以讨伐董卓为名,号令天下。
但此举需慎之又慎,既要确保实力足够,又要争取民心,方能成就大业。”
卫兹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用力一拍桌子,兴奋地说:“苏兄弟所言极是!
我也曾有此想法,只是一首没有合适的人选商议。
今日得遇苏兄弟,实乃天赐良机!”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来,在卫兹耳边低语了几句。
卫兹脸色微微一变,随后对苏砚说道:“苏兄弟,稍等片刻,我去去就来。”
苏砚心中好奇,但也不便多问,只得耐心等待。
不一会儿,卫兹回来了,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苏兄弟,刚刚得到消息,曹操曹孟德在己吾起兵,欲讨伐董卓,正派人西处联络诸侯。”
卫兹说道,“曹操此人,素有大志,我听闻他早年就曾刺杀董卓,虽未成功,但勇气可嘉。
只是不知他此次起兵,能有多大的胜算。”
苏砚听闻曹操之名,心中一动。
他在乡间时,就曾听闻曹操的诸多事迹,对他的才能和胆识颇为钦佩。
如今曹操起兵讨董,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将军,曹操既然起兵,想必己有一定的准备。
咱们不妨派人前去打探消息,若曹操果真有实力和决心,咱们不妨与他联合,共同举义。”
苏砚建议道。
卫兹沉吟片刻,点头道:“苏兄弟所言有理。
我这就派人去己吾,与曹操取得联系。”
几日后,派去己吾的人回来了,带来了曹操的口信。
曹操表示,他正广纳贤才,希望卫兹能与他一同举兵,共讨董卓。
卫兹大喜,当即决定亲自前往己吾,与曹操会面。
苏砚也主动请缨,随卫兹一同前往。
二人带着数十名亲卫,一路快马加鞭,赶到了己吾。
曹操早己得知他们的到来,亲自出城迎接。
苏砚见曹操身材魁梧,眼神锐利,透着一股英气,心中不禁暗暗赞叹。
“卫兄,别来无恙!”
曹操笑着迎上来,与卫兹热情地握手。
“曹兄,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卫兹也笑道,“此次听闻曹兄起兵讨董,我特来相助!”
曹操闻言,十分高兴:“有卫兄相助,大事可成!
这位是……”他看向苏砚,眼中充满了好奇。
卫兹连忙介绍道:“这位是苏砚苏兄弟,乃陈留才俊。
此次苏兄弟也愿随我等一同举义,为汉室效力。”
苏砚上前一步,向曹操行礼道:“久闻曹将军大名,如雷贯耳。
苏砚不才,愿在将军麾下效犬马之劳!”
曹操上下打量了苏砚一番,微笑着说:“苏兄弟客气了。
看苏兄弟气宇轩昂,定有不凡之才。
今后咱们一同并肩作战,共诛董卓!”
众人相谈甚欢,曹操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起兵计划和目前的实力。
原来,曹操在己吾散尽家财,招募了数千兵马,并得到了当地豪强的支持。
他还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诸侯,准备共同组成联军,向董卓发起进攻。
卫兹听后,十分赞同曹操的计划,并表示愿意将自己在陈留的兵马和粮草全部投入到联军之中。
苏砚也在一旁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些关于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的建议,得到了曹操和卫兹的认可。
经过一番商议,曹操决定在酸枣召开诸侯会盟,共同推举盟主,制定讨董计划。
卫兹和苏砚回到陈留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他们招募新兵,训练士卒,筹集粮草和兵器,忙得不可开交。
终于,到了诸侯会盟的日子。
苏砚随卫兹率领着陈留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前往酸枣。
一路上,他们看到各地的诸侯纷纷率领着自己的军队赶来,一时间,酸枣城外营帐连绵,旌旗招展,好不壮观。
苏砚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将真正踏上争霸天下的征程,而这一场讨董之战,只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