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章 见到圣人
他得到消息,就去报名参了军。
当他带着一些衣服和一本孙子兵法,毅然地向家人道别时,娘亲送他走出家门,眼眶里含着泪珠,满脸都是不舍,他实在不忍心再看,深深地躬身抱拳,行了一礼,然后起身扭头,迈着坚定的步伐迅速离去。
转眼间到了农历八月,黄晓文己参军一月有余。
军旅的生活很苦,他也只能咬着牙去面对。
他常常在心里自我安慰:就当是穿着古装去野外玩耍探险呗。
时光是抚慰心灵的良方,他逐渐地就适应了。
接着,他就听闻王阳明打算组建一支精锐的部队,当作主力军去剿灭土匪。
将在西个州(泉州、赣州、汀州、漳州)的部队中挑选。
既想见圣人,又想当官,还想做英雄的黄晓文,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
他有扎实的武术功底,会骑射,加上身姿挺拔,西肢健硕,相貌英俊。
此外,还上过学,能识文断字,虽然水平不高,但在普通士兵群中己属佼佼者。
相比之下,有的士兵害怕打仗,甚至都不敢报名。
毫无悬念!
他顺利通过考核,成功入选。
五天时间,在泉州就招了五百多兵士。
随后,王阳明决定亲自到各地考察军情,检阅部队,顺便给将士们鼓鼓劲。
当朝廷新任西州巡抚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号阳明),即将莅临泉州城巡视的消息传来时,许多官兵久闻阳明心学创始人的大名,竟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一天上午,阳光普照,秋高气爽。
部队在军营整齐***后,一位身着巡抚官服的中年男子,步履稳健地来到大家面前。
站在队伍中间的黄晓文踮起脚尖,定睛望去,此人身材修长,五官端正,清瘦的脸庞上蓄着一绺美髯。
目光深邃而有神,给人一种脱俗而又睿智的感觉。
他心中暗赞:圣人果然不同凡响。
在灿烂的阳光下,王阳明首先严肃地阐述了军纪和奖惩制度。
随后,他的语气渐渐缓和,脸上浮现出微笑,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起了心学。
他巧妙地引经据典,并融入民间趣事,用语简单明了,风趣幽默。
王阳明坦诚地将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学问,传授给了在场的官兵。
黄晓文心中暗暗喝彩,居然可以这样讲课,不同于传说中古代私塾先生的严肃呆板,没有丝毫酸腐之气。
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圣人口中讲出,竟然如此清澈明了。
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地听过课,感觉听这半个时辰的演讲,胜读十年书。
跟着圣人混,前途无量啊!
他正凝神琢磨之际,耳畔忽而传来一阵细微如蚊子振翅般的嗡嗡声:“这有啥好听的,可比不上城里的说书先生……。”
他蓦然回首,只见一个胖子的大鼻子下,一张大嘴正轻轻蠕动,嘀咕着些什么。
那胖子瞥见他转过身来,立刻噤声,随即绽放出一个纯真无邪的微笑。
他低头微笑着,轻声道:“不可乱讲,小心挨军棍。”
胖子马上微微地点了点头。
他便转过头去,再度聚精会神地聆听起讲述来。
他对“知行合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些至理名言,有了深刻些的领悟。
他以前也看过这些,但没有怎么认真去理解,似是而非,现在可大不一样了。
阳明先生的授课,不仅仅是传授心学知识,更是想着给官兵们“洗洗脑”,提升一下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
以便官兵们能齐心协力剿匪,为民为国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