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洋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日历,数字在黑暗中泛着冷光。凌晨三点十七分,
距离解除隔离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天。他掀开被子的动作突然停滞,
因为听见厨房传来细微的声响——像是玻璃杯与瓷砖碰撞的脆响。
恐惧如潮水般瞬间淹没了他。
隔离期间养成的习惯让他瞬间进入备战状态:左手摸向床头柜的酒精喷雾,
右手悬在台灯开关上方。月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间漏进来,在地板上切割出银灰色的条纹,
那些条纹突然扭曲变形,化作病毒狰狞的模样。“别怕,是我。
”妻子苏瑶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我给你倒了杯蜂蜜水。
”柳洋这才注意到门缝里漏进来的微弱光晕。他重重跌回枕头,后颈的冷汗浸湿了枕巾。
消毒水的气味在鼻腔里挥之不去,恍惚间又回到那个狭小的隔离酒店房间,
空调出风口的嗡鸣与体温计的滴答声交织成魔音。隔离的第七天,他曾在凌晨四点突然惊醒。
当时酒店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金属撞击声和压抑的啜泣。他蜷缩在床角,
盯着天花板上晃动的应急灯,数着心跳声直到天明。后来才知道,
隔壁房间的老人没能挺过那个夜晚。2“明天还要早起。”苏瑶端着水杯推门进来,
她身上的珊瑚绒睡衣还带着洗衣机的清香,“医生说你需要...”“我很好!
”柳洋突然提高音量,水杯在床头柜上震颤,蜂蜜水泛起细小的涟漪。
他看见妻子眼中闪过的受伤神情,却无法控制指尖的颤抖。
那些在隔离期间被无限放大的焦虑,此刻正顺着血管在全身游走。晨光初现时,
柳洋站在淋浴间里。热水冲刷着后背,他却总觉得皮肤上附着着看不见的病毒。
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盯着瓷砖缝隙里的霉斑,那些黑色的小点突然幻化成CT片上的阴影。
“叮——”手机在客厅响起。柳洋裹着浴巾冲出来,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
屏幕上显示着社区防疫群的消息:新增三例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涉及他常去的便利店。
苏瑶从厨房里探出头:“要带什么早餐吗?”柳洋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红底白字公告,
喉咙突然发紧。他想起隔离时每天三次的体温检测,想起护士防护服上凝结的水珠,
想起走廊尽头那具被白布遮盖的躯体。“不用了。”他扯出一个僵硬的笑容,“我减肥。
”地铁站里,消毒水的气味与人群的体温混杂在一起。柳洋站在屏蔽门前,
看着玻璃倒映出自己苍白的脸。屏蔽门开启的瞬间,身后突然传来咳嗽声。
他条件反射般向前冲去,却被人流裹挟着撞向车厢连接处的扶手。“对不起!
”他慌乱地道歉,却发现对方根本没有看他。那个穿格子衬衫的男人正专注地刷着手机,
屏幕上是最新的疫情通报。整个上午,柳洋都在恍惚中度过。会议室里,
投影仪的冷光扫过同事们的脸,他们讨论着季度报表,却不知道坐在角落的柳洋,
正盯着自己的手背发呆——那里有块淡红色的斑痕,是隔离期间反复消毒留下的印记。
“柳洋?”部门经理的声音突然响起,“你对智慧社区的提案有什么看法?”柳洋猛地惊醒,
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张了张嘴,
却听见自己说出:“我们需要更多的测温点,人脸识别系统应该...”同事们面面相觑。
经理尴尬地咳嗽两声:“那个...柳洋,这是关于智慧养老的提案。
”办公室里响起压抑的笑声。柳洋感觉自己的脸烧得厉害,那些笑声突然变得遥远,
仿佛隔着层层防护服。他想起隔离期间每天下午三点的心理疏导课,
那个戴眼镜的心理咨询师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正常反应...”中午在食堂,
柳洋机械地往嘴里扒拉着饭菜。邻桌两个实习生正兴奋地讨论周末的露营计划,
他们的口罩随意挂在下巴上。柳洋盯着他们***的嘴唇,
突然想起隔离时护士说的话:“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啪嗒”一声,筷子掉在地上。
柳洋踉跄着站起来,餐盘里的番茄炒蛋洒在白衬衫上,像极了隔离酒店床单上的血迹。
他冲进洗手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呕吐,直到胃里翻出酸水。黄昏时分,
柳洋站在公司楼下。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随时会被黑暗吞噬。手机突然震动,
是社区网格员发来的消息:“请尽快完成第十轮核酸检测。”检测点排着长队,
穿防护服的志愿者举着扩音器维持秩序。柳洋盯着志愿者防护服上的水珠,
突然想起隔离期间给他送饭的那个志愿者,对方防护服上写着“大白”两个字,
字迹有些歪斜。“下一位!”棉签捅进鼻腔的瞬间,柳洋浑身颤抖。那种深入骨髓的刺痛,
让他想起隔离期间每天的咽拭子检测。检测员的护目镜上蒙着白雾,看不清面容,
却让他想起父亲临终时的氧气面罩。回到家时,暮色已经笼罩了整个城市。柳洋站在玄关,
听见女儿在客厅里唱歌。他摸出酒精喷雾,对着自己从头到脚喷了三遍,这才敢伸手开门。
“爸爸!”五岁的女儿扑进怀里,柳洋却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女儿的笑脸僵在脸上,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别碰爸爸!”他的声音带着颤抖,
“爸爸身上有病毒...”苏瑶从厨房冲出来,围裙上还沾着面粉:“柳洋!你在说什么?
”柳洋看着妻子愤怒的眼神,突然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他想解释,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
那些在隔离期间积累的恐惧,此刻如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深夜,
柳洋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他轻手轻脚地下床,来到女儿的房间。月光下,女儿睡得正香,
小手攥着安抚玩具。柳洋站在床边,看着女儿均匀的呼吸,突然泪如雨下。他摸出手机,
打开相册。隔离期间拍的照片都被加密锁在云端,
像洪水般涌现在眼前:空荡荡的走廊、堆积如山的餐盒、窗外的夕阳...最后一张照片里,
“大白”志愿者举着写有“加油”的纸板,字迹歪斜却温暖。柳洋擦干眼泪,打开电脑。
在文档里写下一行字:《被折叠的时光——一个新冠康复者的手记》。
他不知道这算不算文学创作,但他知道,必须把这些经历写下来,为了自己,
也为了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3柳洋在文档里敲下最后一个标点时,
窗外的月亮已经爬上了中天。他活动着酸痛的手腕,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突然发现自己的倒影在玻璃上与隔离期间的影像重叠——同样苍白的脸,
同样布满血丝的眼睛,只是此刻眼底多了一丝释然。“咔嗒”厨房传来瓷器碎裂的脆响。
柳洋冲进厨房,看见苏瑶正蹲在地上收拾碎片,鲜血从她食指渗出,在瓷砖上绽开朵朵红梅。
“我来!”他抢过妻子手中的扫帚,却被她推开。“你写你的小说。”苏瑶的声音带着疲惫,
“我能照顾好自己。”柳洋看着妻子转身的背影,注意到她后颈新增的白发。隔离期间,
正是她每天隔着视频指导他用药,用甜言蜜语驱散他的恐惧。此刻,
那些温柔的话语都化作了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真实却又遥远。晨光熹微时,
柳洋接到出版社编辑的电话。对方兴奋的声音透过听筒炸响:“柳先生,
您的手记在我们平台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读者留言说...”“真的吗?
”柳洋握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他们都说了什么?”“有人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人回忆起隔离时的志愿者,还有...”编辑的声音突然哽咽,“有位读者说,
她丈夫在隔离期间去世,您的文字让她终于敢直面那段记忆。”挂了电话,柳洋站在阳台上,
看着楼下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排起了长队。他摸出香烟,却发现打火机早已打不着火。
那些在隔离期间被禁止的烟火气,此刻变得遥不可及。“爸爸,你在看什么?
”女儿抱着玩偶出现在身后。柳洋慌忙收起香烟:“没什么,在看...看天空。
”女儿踮起脚尖:“哪里有天空?都是高楼。”柳洋顺着女儿的目光望去,
只见林立的写字楼如钢铁森林般矗立,缝隙间露出窄窄的一线蓝天。
他突然想起隔离酒店窗外的那棵木棉树,花开时如火焰般烂,如今应该已经凋零。
“爸爸给你讲个故事吧。”他蹲下身,
“关于一个住在玻璃房子里的小男孩..."女儿的眼睛亮了起来:“是不是《小王子》?
”“不,是关于隔离的故事。”柳洋的声音轻柔,“他住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里,
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却触摸不到。直到有一天,
他发现玻璃上有很多温暖的手印...”女儿似懂非懂地点头,
这时苏瑶端着早餐走过来:“该上学了。”柳洋看着女儿蹦蹦跳跳地离开,
突然发现她的书包上挂着个“大白”玩偶。那是隔离期间社区发的纪念品,女儿视若珍宝。
他摸出手机,拍下这个瞬间,配上文字:“隔离馈赠的礼物”。地铁里,
柳洋翻看着读者留言。有位叫“雨夜独行”的读者写道:“我在隔离期间失去了味觉,
看了你的文字,突然尝到了眼泪的咸。”还有位护士留言:“防护服下的我们也会害怕,
但你们的感谢让我们有了坚持的勇气。”在公司楼下,柳洋遇见了部门经理。对方欲言又止,
最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休息,别太拼。”柳洋点头致谢,
却在转身时听见同事的议论:“听说他写的东西被出版社看中了,
真是因祸得福...”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办公室,柳洋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
突然想起隔离期间每天下午三点的心理疏导课。
那个戴眼镜的心理咨询师曾说:“创伤是生命的印记,也是重生的契机。”他摸出钢笔,
在便签纸上写下:“创伤是生命的年轮”。傍晚下班时,柳洋绕道去了便利店。
货架上的泡面让他想起隔离期间每天的餐盒,那些单调的饭菜里,
偶尔会多出一颗卤蛋或一片香肠,那是志愿者偷偷塞进去的“惊喜”。他拿了两包泡面,
结账时,店员突然说:“您是柳洋吗?我看过您的文章...”回到家,柳洋在厨房煮面。
苏瑶凑过来:“需要帮忙吗?”他摇头,看着泡面在沸水中翻滚,
突然想起隔离期间学会的番茄炒蛋——那是他第一次成功的烹饪,却因为手抖把盐当成了糖。
“明天我要去社区做志愿者。”苏瑶突然说。柳洋愣住:“为什么?
”“因为...”苏瑶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我想为别人做点什么。”柳洋沉默片刻,
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出版社的预付金,给女儿报个钢琴班吧。”苏瑶接过信封,
指尖轻轻摩挲着封口:“其实...我更希望你能好好休息。”深夜,
柳洋站在女儿的房间门口。月光下,女儿抱着“大白”玩偶睡得正香。他摸出手机,
拍下女儿的睡颜,配上文字:“所有的隔离,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这时,手机震动,
收到一条私信:“柳先生,我是小夏护士。您笔下的‘小夏'让我想起了刚入行时的自己。
现在我在方舱医院,这里的患者都很喜欢您的文章...”柳洋眼眶湿润,
回复道:“谢谢你,小夏护士。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窗外,容桂水道在月光下闪烁。
柳洋打开窗户,呼吸着夜晚的空气,突然闻到了久违的桂花香。他知道,那是记忆中的味道,
也是希望的味道。当第一缕晨光洒进房间时,
柳洋在文档里写下新的章节标题:《裂缝中的阳光》。他知道,
那些在隔离期间经历的恐惧与孤独,都将化作照亮他人的光芒。而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4新的章节开启,柳洋沉浸在回忆与思索之中,手指在键盘上轻快跳跃,
文字如潺潺溪流般涌出。他书写着隔离期间那些被忽视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
每一个字符都倾注着他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感悟。随着文章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读者被他的文字触动,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故事。
里如何凭借着希望与他人的鼓励战胜病魔;有志愿者回忆起那些奔波忙碌却充满温暖的日子,
因为给予他人帮助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留言像一把把钥匙,
打开了柳洋内心深处更多的情感之门,让他愈发觉得自己的文字有着沉甸甸的使命。
在公司里,柳洋因为这篇手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事们不再只是私下议论,
而是纷纷围过来向他请教写作经验,眼神中充满了钦佩。
部门经理也在公司会议上公开表扬他,肯定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才华,
还鼓励大家以他为榜样,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积极寻找突破。然而,
柳洋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头脑。他深知这一切的起点是那段艰难的隔离时光,
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给予他的力量。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整理读者们的故事,
打算将这些真实的经历融入到下一篇作品中,让更多人看到疫情之下人性的光辉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