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考志愿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盛夏里的志愿迷宫与微光方向。

蝉鸣裹挟着暑气漫过窗台时,我趴在铺着碎花桌布的餐桌上,对着摊开的志愿填报指南发怔。

2006年出生的江西姑娘,却在广东的蝉鸣里长大,此刻父亲握着茶杯坐在我对面,氤氲的热气中,他的声音带着些试探:"薇薇,要不咱多看看江西的学校?

"母亲在一旁轻轻点头,瓷碗里的绿豆汤泛起细碎涟漪,映着他们眼底殷切的光。

我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志愿填报指南的边角,油墨印着的院校名称密密麻麻,像夏夜的星子坠入深海。

第一个志愿栏填下"南昌大学"时,笔尖顿了顿——其实我知道,这个承载着父母期许的名字,更像是投进深潭的石子,注定激不起录取的水花。

那年文科生一本线532分,我踩着552分的成绩堪堪跨过门槛,而心仪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数线总像遥不可及的月亮。

紧接着写下"江西师范大学",两个名字并排躺在志愿表上,工整得像精心摆放的两盆绿植,好看却难开花。

海南师范大学的名字落在第三栏时,窗外的香樟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填下这所学校时,忽然想起好几年前在海边捡到的贝壳,泛着温润的珠光。

或许就像贝壳藏着海浪的秘密,这所陌生的学校也藏着未知的可能吧。

后面的志愿栏被我填满,像是在沙滩上随意画下的脚印,深浅不一,却连成了一条蜿蜒的线。

志愿填报的那些日子,像是在迷雾里穿行。

我把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学校分数都翻了个遍,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院校代码和专业录取线。

深夜刷着网页,屏幕的冷光映在脸上,母亲总会端来一杯温牛奶,玻璃杯外壁凝结的水珠滴在志愿表上,晕开小小的涟漪。

其实我心里清楚,与其说在选学校,不如说是在等命运的回响——哪所学校愿意张开怀抱,我便奔赴哪里。

说起专业,汉语言文学像一颗埋在心底的种子。

最初的喜欢或许有些天真,总觉得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书本娓娓道来的模样,该是这世上最从容的风景。

想象着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带着学生品读唐诗宋词,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粉笔灰落在肩头,就像一场温柔的雪。

可每次和老师聊起这个想法,他们总会笑着摇头:"哪有那么轻松哟。

"那些藏在笑容里的深意,我还不太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固执地把汉语言文学填在每个志愿的第一专业栏,像捧着一盏小小的灯,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填完最后一个志愿时,夕阳正把天边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

我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核对,父亲站在身后,沉默许久说了句:"尽力就好。

"提交志愿的瞬间,仿佛松开了攥了许久的风筝线,看着它晃晃悠悠飘向远方。

晚风从窗缝钻进来,翻动着桌上的草稿纸,那些被划掉的院校名字、涂改的专业代码,此刻都成了盛夏里的注脚。

合上电脑,我走到阳台,楼下的榕树在暮色里投下巨大的影子。

蝉鸣声渐渐弱了下去,远处传来夜市的喧闹。

这个曾让我焦虑到失眠的志愿填报,终于在暮色里画上句点。

或许未来的路还很长,那些未被选中的学校、未知的专业,都会变成生命里的星光或风雨。

但此刻,我只想吹着晚风,把志愿填报的故事,轻轻折进青春的书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