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有牙印的玉米粿1988年4月份正是采茶叶繁忙季节,这个年代乡下还没有名茶,都是采摘大茶叶,也没有采茶机,都是手工采摘的。

浙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家五口人爸爸妈妈,14岁的姐姐,11岁的妹妹,8岁的弟弟,都在一个山坳采摘茶叶。

天色渐渐暗下来,妈妈看了一下天色,嘱咐弟弟:“平平,你先回家烧晚饭,还看得见,我们再摘一会儿。”

因为弟弟最小,采摘速度肯定是最慢,就让他先回去烧饭。

弟弟停下来,走到妈妈身边,让妈妈帮忙把采摘编织袋取下。

妈妈又仔细叮嘱;“平平,你把钥匙拿去,自己慢慢下山,小心走路,不要跑。

到家后,打开厨房的门就行,打开电灯炮,大门不用开,门栓太高,你开不了。

厨房里锅盖掀开,打四勺水放到锅里,锅已经洗干净,盖上锅盖。

苎麻杆用火柴盒点着,塞到火灶里,再搭上木材。

等水烧开了,把桌上簸箩里面条下四把下去,再把桌上中午剩下的玉米馃撕成一块块,下到面条里。

滚开一会儿,加盐,先加一小勺,铜汤勺搅拌一下,捞点汤放碗里尝一下,太淡,就再加点盐。

后面再加点猪油,酱油。

灶上壁炉里开水烧开了,不要用热水壶接,随它,妈妈回去再弄。

面条好了,也不要捞出来,随它在锅里,你人太小,不小心会烫到的。”

实在是没办法,家里没有老人操持,只有派年仅8岁小孩烧晚饭,能多采摘一点是一点。

弟弟自己慢慢下山了,父母担心也没法子。

天色已经暗得实在看不见了,隔壁采摘同村村民打招呼:“回家喽,实在看不见了,你们采了多少,明天准备去哪里采摘。”

妈妈回应:“是好回去了,眼睛都花了,我们下午采摘得茶叶不知道有没有一百斤,明天可能换地方到红龙塘那边采。”

同村村民称赞道:“那很不错了,你家小孩好乖了,一直在采摘,没有停歇。”

妈妈也笑眯眯回答:“都还算乖,兰兰都顶大半个大人了。

回了,回了。”

又招呼家人:“兰兰晓晓都卸下来,把茶叶倒到布袋里,让你爸爸挑下去,你们拿好点心袋与茶水,先下山。”

兰兰与晓晓听话整理东西,走在前面,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