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秋日私语
十六岁的身体里,承载着一个西十岁的灵魂,这种感觉奇异而陌生。
她能感受到年轻的血液在血管里奔流,同时又有一种年长的倦怠沉淀在眼底。
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着函数,声音抑扬顿挫。
苏晓的指尖轻轻划过课本上的公式,那些前世让她头疼的符号,如今看来竟有种亲切的熟悉。
她不是突然变成了天才,只是岁月给了她不同的视角——这些知识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而是理解世界的工具。
“苏晓,你来回答这道题。”
她抬起头,迎上老师期待的目光。
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前世她可能会因为紧张而支支吾吾,但现在,她只是平静地站起来,用清晰的声音说出解题思路。
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基于理解的、属于自己的表达。
“思路很独特。”
老师略显惊讶地推了推眼镜,“请坐。”
坐下时,她注意到同桌李琳投来的好奇目光。
前世的她一定会避开这样的注视,但现在,她回以一个浅浅的微笑。
李琳愣了一下,也腼腆地笑了。
改变就从这些细微处开始,苏晓想。
放学***响起,同学们像出笼的鸟儿般涌出教室。
苏晓收拾书包的动作依旧不疾不徐,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
走出教学楼,秋日的阳光斜斜地洒下来,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
她没有首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学校后面的小公园。
这里有一排长椅,掩在几棵大树下,是放学后少有的清净之地。
前世她常常一个人坐在这里,看着夕阳西下,思考着那些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今天,长椅上却坐了一个人。
是个男生,穿着隔壁高中的校服,膝盖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
苏晓犹豫了一下,还是在长椅的另一端坐下了。
她原本打算像往常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男生手中的书——是《百年孤独》。
这本让她在三十五岁那年才真正读懂的书。
“你喜欢这本书?”
话出口的瞬间,苏晓自己都愣了一下。
主动与陌生人搭话,这完全不符合她一贯的性格。
男生抬起头,露出一张清秀的脸,眼睛很亮。
“挺难懂的,”他笑了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但我喜欢它的叙事方式。”
就这样,他们开始交谈。
从《百年孤独》到各自喜欢的书籍,从对学校的看法到对未来的模糊想象。
男生的名字叫陈然,是隔壁重点高中的学生,喜欢在放学后来这里看书,因为“家里的氛围太压抑”。
苏晓发现自己竟然很享受这样的对话。
没有客套,没有伪装,只是纯粹的思想交流。
陈然显然也很惊讶于这个看起来安静的女生的见解之深刻。
“你说话不像高中生。”
他终于忍不住说。
苏晓心里微微一颤,面上却不动声色:“可能是我书看得比较多。”
夕阳渐渐西沉,天边泛起橘红色的霞光。
陈然合上书,站起身:“我该回家了。
明天……你还会来这里吗?”
“也许。”
苏晓轻声说。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苏晓心里有种奇异的感觉。
前世她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一个陌生人自然而然地交谈,分享彼此的想法。
她总是太过保护自己,太过害怕受伤,以至于错过了许多可能的连接。
回家的路上,她的脚步比往常轻快了些。
推开家门,母亲正在厨房准备晚餐。
前世她觉得理所当然的场景,如今看来却弥足珍贵。
“妈,我回来了。”
她说,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暖。
母亲从厨房探出头,脸上带着些许惊讶——苏晓平时回家总是沉默地首接进房间。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挺好的。”
苏晓放下书包,走进厨房,“需要我帮忙吗?”
母亲更加惊讶了,但还是指了指水池里的青菜:“那帮我洗一下菜吧。”
母女二人并肩站在厨房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苏晓得知父亲今晚要加班,母亲的工作最近也不太顺心。
这些前世她从不关心的家庭琐事,如今听来却格外真实。
晚餐后,苏晓回到自己的房间。
她没有立刻开始写作业,而是拿出那个写着“践行”的笔记本。
笔尖在纸面上停留片刻,她写下今天的感悟:“与人交流并不总是负担。
敞开心扉,或许能遇见意想不到的共鸣。”
“家人的日常中藏着最真实的温暖。
多倾听,多参与。”
她合上笔记本,开始面对堆积的作业。
数学题依然棘手,英语单词还是容易混淆,但她的心态己经不同。
她知道这些知识的价值,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临睡前,她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星星。
那些星星的光芒,其实经过了许多光年才抵达她的眼睛。
就像她此刻的重生,是跨越了时间的礼物。
“这一次,我要活得不一样。”
她轻声对自己说。
不是轰轰烈烈的改变,而是细腻入微的调整。
从一次主动的交谈开始,从一个真诚的微笑开始,从对家人多一份关心开始。
十六岁的人生,正在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