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末的大事件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周六早上6点,钱塘市教育局门口,王副局长正热情的和黑色SUV车上下来的老者交谈着。

“沈老师,今天辛苦您一大早过来!”

王局长恭敬的对着眼前的老者说着。

老者摆摆手道:“年纪大了,本来就睡不着,其他人都到了么?”

“还有方院长和莫老在路上,也马上到了。”

王局长恭敬的回答道。

要是有教育局的同事看到,王局长这拘谨的状态,肯定会难以置信的。

王局长虽然是个副局,但他是上面专门空降来这突击管理钱塘的。

所以处理起来事情是一个雷厉风行,有时候甚至能和正局提不同的意见。

但此时就像一个恭恭敬敬的小学生在和老者说话。

“行了,那我就先进去等他们。”

“好的,我让小李带您进去,我再等等方院长他们。”

王局长指着身后的年轻人说道。

“行!”

老者督了一眼王局长道:“有时间也锻炼锻炼,看你这肚子都胖成什么样了。

当初让你来这,可别只顾着长膘了。”

小李后面差点没憋住笑,没想到平时气场强大的王副局长,也会被人指着肚子说。

王海尴尬的摸了摸日渐肥的肚子,“老师,这不是一来就忙的,没注意饮食。

我今天开始一定注意。”

沈星民作为当初他的文学老师可没因为他调皮而少打他手心,这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还是难以抹去的。

后面沈星民退休,离开了教了一辈子书的幽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钱塘市,过着退休生活。

但作为唐国最高学府的老师,桃李满天下,而且各个都是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的人物。

所以当初王海来钱塘这边也是有不少沈星民的原因。

沈星民也不再说王海,就和小李往会议室走去。

等到了会议室,发现好几个老朋友都在坐一起聊着天,也哈哈大笑着打着招呼凑热闹去了。

“老沈,你这也太慢了!

我腿着过来都比你早到!”

“你家打开门到这就几步路,我这开车过来就得半小时呢。”

和沈老对话的老者,咧嘴嘿嘿一笑道:“那待会结束,几位去我家这边坐坐,哥几个可是太久没聚聚了。”

还在大家商量今天要怎么霍霍老者家里的藏酒时,最后2位也到了。

会议室里的十位算是现整个钱塘市甚至有几位算是整个唐国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了,每个人都是有过各类佳作的作品的文学大家,这就是钱塘市的毕业祝词评选阵容。

只见王海也跟着一起走进了会议室,对着台下说道:“各位老师们,今天还是要麻烦你们了,再过十分钟左右,各位老师面前的电脑就可以看到我们钱塘市的毕业祝词内容,所有的作品会随机平均分成十份,每位老师都可以对觉得优秀的作品进行打星,最后进行汇总。

如果有获得5星作品往上就是合格,8星以上就是需要重新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若出现10星作品,就需要文学论试。”

最后到会议室的方院长听了道:“王局,规矩我们都懂,能不能快点开始啊,这可真吊着我这老人家的胃口。”

王海笑了笑道:“方院长,您别急,这次的参赛作品比去年作品数量都要多一些,需要点时间。”

十分钟后,就看到后面的小李朝他打了个手势,马上对着大家说道:“我们这边己经把作品都己经平均分发到各位的电脑里了,大家打开就可以进行点评了。”

说完十位国学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想看看今年这一届的作品,有没有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作品。

沈星民也有些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看下这一届的作品质量。

唐国对于文化传统的痴迷是深入骨子里的,看到好的作品对于这帮老学者来说犹如陈酿新酒,让人痴醉。

而且参加的都是钱塘市内的文科老师,也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水平。

“嗯,这第一首是个五言诗,以西季变化为主题,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立体还不错,但辞藻还是教学味太重了。”

“这首乐府诗有点像去年的夺冠作品,还不错,珠玉在前,也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打个7星吧。”

“还有赠序,有点实力,我看看写的怎么样。”

“可惜了,立体不清晰,后面论点有点强硬,但这瑕不掩瑜,还是值得讨论下的。”

就在沈星民还沉浸在评鉴时,隔壁的方院长传来了一声惊呼:“这...这是谁写的,大家快来看看。”

方文云作为文学研究院的院长一辈子都在和文学打交道,以往对作品的挑剔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基本上在他手上能拿到七星以上的作品屈指可数。

能引起他的惊呼的作品,都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除了两位女性评委,其他人立马挤在方文云的电脑前看起来。

沈星民在方文云身后,看着屏幕轻声默读道:“《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好文采,端端开篇一句话就正面论述师道,老师的必要性和老师的标准。

接着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这文章不得了啊。

沈星民在惊叹中,迫不及待的往下默读着。

越读越惊叹,这位文章的作者大才啊,钱塘市的学校里还有这种文采的老师,真是了不得。

听着耳边越来越多的惊叹声,沈星民在读完最后一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就悄然退出了人圈,细细的品味着这《师说》所带来的震撼。

“老沈,这怕是要出十星作品了啊!”

王伯商也挤出包围圈,朝着沈星民说道。

“此篇有诗人的讽喻法,读之自知师道不可废。

也大大的批判当时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一些人仗着年级大了有些资历了,对于新事物就持着打压,不学习的态度。

现在这篇师说可是好好能敲打敲打他们。”

沈星民道。

“就是不知是我们哪所学校的老师所写,还真想见见他。”

王伯商道。

沈星民打趣道:“那你得多准备点酒,万一又是个酒诗仙,你的酒窖可得小心了。”

王伯商听了也是心一颤,想起十多年前隔壁沪市横空出世了一个诗人,诗风奔放梦幻,仙韵围绕,引得当时的年轻人狂热追捧,但引人听闻的是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嗜酒如命的事迹。

前几年有次机会他来钱塘市,王伯商抓住机会邀请他来自己家品尝下最近酿的酒。

两个人喝的太过瘾,不光喝完了拿出来的两瓶酒,还去酒窖霍霍一通,把王伯商还在酿的许多珍贵酒种糟蹋个光。

等王伯商醒来,又心疼的睡了两天两夜。

“能有几人能像小李那么能糟蹋酒啊!”王伯商一想起这事就有些气,愤愤道。

“先等大家看完讨论下吧。”

沈星民看着大家都看的差不多,都陆续走到旁边,回味这个《师说》的魅力。

被挤在中间的方文云也终于松了一大口气,这帮老帮菜,差点没把我挤死。

缓过来的方文云对着大家说道:“各位,我提议对于这个《师说》的作者进行文学论试。”